白萹蓄

中药材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宝贵的遗产。本文将介绍“白萹蓄”的别名、性状特征、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等知识,让大家全面了解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名称

白萹蓄

类别

药材

别名

人字草、三叶人字草、掐不齐、老鸦须、铺地锦、白斑鸠窝、斑珠科、公母草、牛黄黄、炸古基、小蓄片、妹子草、红花草、地兰花、土文花、满路金鸡、细花草、鸳鸯草、夜关门、铺地龙、蚂蚁草、莲子草、花花草、夏闭草、小延边草、花生草、白萹蓄、小关门、瞎眼草、小号苍蝇翼、红骨丹、蚂蚁、白扁蓄、小号苍蝇草、鸡眼草

出处

《救荒本草》 出自《救荒本草》。

来源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性状

性状鉴别 (1)鸡眼草茎枝圆柱形,多分枝,长5-30cm,被白色向下的细毛。三出复叶互生,叶多皱缩,完整小叶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5-15mm;叶端钝圆,有小突刺,叶基楔形;沿中脉及叶缘疏生白色长毛;托叶2片。花腋生,花萼钟状,深紫褐色;蝶形花冠浅玫瑰色,效萼长2-3倍。荚果卵状矩圆形,顶端稍急尖,有小喙,长达4mm。种子1粒,黑色,具不规则褐色斑点,气微,味淡。

(2)竖毛鸡眼草 茎多枝,较粗壮,长10-25cm,疏被向上生长的硬毛。三小叶,完整小叶倒卵形或椭圆形,长7-20mm,宽3-12mm;叶端圆或微凹,具短尖,叶基楔形;上面无毛,下面中脉及叶缘有白色长硬毛。花簇生于叶腋,花梗有白色硬毛,花萼钟状,花冠暗紫色。荚果卵形,长约3mm。种子黑色,平滑。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鸡眼草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细胞多为椭圆形,外被角质层,尚有非腺毛或其残基。表皮下可见1-3列细胞组成的厚角组织,常边续成环。韧皮部外侧具帽状纤维束,其周围可见草酸钙方晶,纤维壁微木化。形成层成波状环。髓部宽大。

叶表面制片: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浅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均有平轴式气孔。非腺毛常为2(1-3)个细胞,基部细胞甚短,顶细胞长,先端渐尖,壁密生壁疣。

图片

中药材白萹蓄图片

药性

平、寒、无毒

味道

辛、甘、微苦

归经

肝、肾、肺、脾

功效

清热解毒、解热、利湿、健脾利湿、活血止血、利小便、健脾、活血、解毒、收敛、固脱、止痢、利水、止泻、止血、消积

应用举例

①治突然吐泻腹痛:土文花嫩尖叶,口中嚼之,其汁咽下。(《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中暑发痧:鲜鸡眼草三至四两。捣烂冲开水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湿热黄疸,暑泻,肠风便血:公母草七钱至一两。水煎服。年久肠风,须久服有效。(《中医药实验研究》)

④治赤白久痢:鲜鸡眼草二两,凤尾蕨五钱。水煎,饭前服。(《浙扛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红白痢疾:公母草五钱,六月霜二钱。水煎,去渣,红痢加红糖,白痢加白糖服。(《中医药实验研究》)

⑥治疟疾:鸡眼草一至三两。水煎,分二、三次服。一日一剂,连服三天。(《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⑦治小儿疳积:鸡眼草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⑧治胃痛:鸡眼草一两。水煎温服。(《福建中草药》)

⑨治小便不利:鲜鸡眼草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⑩治热淋:公母草七钱至一两。米酒水煎服。(《中医药实验研究》)

⑾治妇人白带:公母草七钱至一两,用精猪肉二、三两炖汤,以汤煎药服。(《中医药实验研究》)

⑿治跌打损伤:鸡眼草捣烂外敷。(《湖南药物志》)

用法

0.3~1两。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内服:煎汤,9-30g,鲜品30-60g。捣汁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白萹蓄”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