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介绍“白残花”的别名、性状特征、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为大家呈现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名称
白残花
类别
药材
别名
刺花、白残花、柴米米花、蔷薇花
出处
《医林纂要》 出自《医林纂要》;1.陶弘景:营实即是蔷薇子, 以白花者为良。根,亦可煮酿酒,茎叶,亦可煮作饮。
2.《蜀本草》:《图经》云,蔷薇茎间多刺,蔓生,子若杜棠子,其花有百叶八出六出,或赤或白者,今所在有之。
3.《纲目》:蔷薇,野生林堑间。春抽嫩蕻
来源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性状
干燥花朵大多破散不全。花萼披针形,背面黄白色或棕色,疏生刺状毛,无绒毛或具少数绒毛,内表面密被白色绒毛;花瓣三角状卵形,黄白色至棕色,多皱缩卷曲,脉纹明显;雄蕊多数,黄色,卷曲成团;花柱突出,无毛;花托壶形,表面棕红色,基部有长短不等的果柄。气微弱,味微苦涩。以无花托及叶片掺杂,花瓣完整、色白者为佳。 性状鉴别 花朵大多破碎不全;花萼披针形,密被绒毛;花瓣黄白色至棕色,多数萎落皱缩卷曲,平展后呈三角状卵形,长约1.3cm,宽约1cm,先端中央微凹,中部楔形,可见条状脉纹(维管束)。雄蕊多数,着生于花萼筒上,黄色,卷曲成团。花托小壶形,基部有长短不等的花柄。质脆易碎。气微香,味微苦而涩。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淡黄白色。①上表皮乳突呈馒头状或类三角形,表皮细胞呈类多角形、类方形。②螺纹导管直径14-25μm。③花粉粒类圆形、椭圆形,淡黄棕色,直径28-42μm,可见3个萌发孔及1-3个萌发沟,外壁薄,光滑。④草酸钙簇晶直径28-42μm。
图片

药性
凉、平
味道
甘、苦、涩
归经
胃、大肠
功效
和胃、清暑、止血、生肌、顺气、解毒、健胃、解渴、活血止血
应用举例
①治疟疾:野蔷薇花,拌茶煎服。(《群芳谱》)
②治暑热胸闷,吐血口渴,呕吐不思饮食:白残花一钱五分至三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①治疟疾: 野蔷薇花,拌茶煎服。 (《群芳谱》)②治暑热胸闷,吐血口渴,呕吐不思饮食: 白残花一钱五分至三钱。 煎服。 (《上海常用中草药》)
用法
内服:煎汤,1~2钱。外用:研末撒。 内服:煎汤,3-6g。
注意事项
《纲目拾遗》:"刘克中云,香烈大耗真气,虚人忌服之。" 《纲目拾遗》:刘克中云,香烈大耗真气,虚人忌服之。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白残花”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2 如有侵权,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
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