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介绍“白浮石”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让大家更全面地认识中药材的魅力所在。
名称
白浮石
类别
药材
别名
水花、白浮石、海浮石、海石、水泡石、浮水石、大海浮石、浮石
出处
1.浮石始载于《日华子》。
2.《嘉佑本草》附于“石蟹”下。
3.《纲目》曰:“浮石乃江海间细沙水沫凝聚,日久结成者。状如水沫及钟乳石,有细孔如蛀窠,白色,体虚而轻。今皮作家用磨皮垢甚妙。海中者味咸,入药更良。”4.《纲目》又引《交州记》云:“
来源
《中华本草》
性状
性状鉴别:呈稀松似海绵状的卵形不规则块体。大小不等。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偶而呈浅红色。具多数细孔,形似蛀窠,有时呈管状。体轻,质硬而脆,易碎,断面疏松,具小孔,常有玻璃或绢丝样光泽。放大镜下可见玻璃质构成多孔骨架,晶质矿物呈斑晶或隐晶质微晶分布在骨架中。投入水中浮而不沉。气微弱,味微咸。以体轻、色灰白者为佳。
图片

炮制
1.浮石《寿世保元》:“研,水飞。”《成方切用》:“去砂。”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晒干,捣碎。生用以清肺化痰为主。
2.煅浮石《药品辨义》:“火煅为粉。”《得配本草》:“煅研,水飞过用。”3.《增广验方新编》:“煅存性。”现行,取净浮石,置适宜的容器中,用无烟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捣碎。煅后质脆,易于粉碎和煎出,以软坚散结为主。
饮片性状:浮石参见“药材鉴别”项。煅浮石形如浮石,多粉状,暗灰色,质酥脆而易碎。气微,味淡。 贮干燥容器内,置干燥处,防尘。
药性
寒、无毒
味道
咸
归经
肝、肾、肺、大肠
功效
清肺火、利水通淋、软坚散结
用法
内服:煎汤, 10-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水飞后吹耳或点眼。
注意事项
虚寒咳嗽患者禁服。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白浮石”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2 如有侵权,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
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