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垪钳”的别名、性状特征、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中医药学的精髓所在。
名称
垪钳
类别
食材
别名
郭索、蛫、蜅、蜅觜、螃蟹、毛蟹、稻蟹、垪钳、无肠公子、横行介士、方海、胜蓄芳蟹、河蟹、淡水蟹、毛夹子、大闸蟹、方蟹、蟹
出处
《本经》 出自《神农本草经》。
1. 陶弘景:蟹类甚多,蝤蚶、拥剑、彭螖皆是,并不入药,惟蟹最多有用。未被霜,甚有毒,云食水茛所为,人中之,不即疗多死。服冬瓜汁、紫苏汁及大黄丸皆得瘥。
2.《纲目》:蟹,横行甲虫也。雄者脐长,雌者脐团,生于流水者色黄而
来源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性状
性状鉴别(1)哗 绒螯蟹,头胸甲圆方形,后半部宽于前半部,额宽分4齿,前侧缘有4锐齿。螯足雄性较雌性大,掌节与指节基部的内外侧密生绒毛,步足最后3对较为扁平,腕节与前节有刚毛。腹部雌圆雄尖,表面橘红色或土黄褐色。肢多脱落,壳硬脆,体软,气腥,味咸。
(2)日本绒螯蟹,头胸甲前窄后宽,额宽约当头胸甲最宽处的1/3,前缘分4齿,中间2齿钝圆,两侧齿尖锐,额后突起不及中华绒螯蟹锋锐。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中华绒螯蟹,黄棕色。①棒状碎片淡黄色,胞腔明显,壁薄,侧壁微呈梯形,其上有细小分枝;有的一端较粗,另一端渐细至尖。②不规则状物淡黄色或黑棕色,有形外侧壁光滑,内侧有密网纹。
图片
药性
寒、毒
味道
咸
归经
肝、胃、心、肾、心包
功效
散血、清热、散瘀、补骨、醒酒、痈肿、消食、益气、活血、明目、续绝伤、强壮筋骨、消肿解毒
应用举例
①治骨节离脱:生蟹捣烂,以热酒倾入,连饮数碗,其渣涂之,半日内,骨内谷谷有声即好,干蟹烧灰,酒服亦好。(《唐瑶经验方》)
②治跌打骨折筋断:螃蟹,焙干研末,每次三至四钱,酒送服。(《泉州本草》合骨散)
③治小儿解颅:蟹螯并白及烂捣,涂颇上。(《本草衍义》)
④治湿热黄疸:蟹烧存性研束,酒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日服二次。(《濒湖集简方》)
⑤治疥癣:螃蟹焙干研末,调猪脂敷患处。(《泉州本草》)
⑥治漆疮延及满身:捣烂生蟹涂之。又可敷疥疮湿癣之久不愈者。(《肘后方》)
⑦治妇人产后儿枕疼:山螃蟹不拘多少,用新瓦焙干,热烧酒服,良效。(《滇南本草》)
用法
内服:烧存性研末或作丸。外用:捣敷或焙干研末调敷。 内服:烧存性研末,或入丸剂,5-10g。外用:适量,鲜口捣敷;或绞汁滴耳;焙干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外邪未清,脾胃虚寒及宿患风疾者慎服。
①《本草衍义》:"此物极动风,体有风疾人,不可食。"
②《日用本草》:"不可与红柿同食。偶中蟹毒,煎紫苏汁饮之,或捣冬瓜汁饮之,俱可解散。"
③《纲目》:"不可同柿及荆芥食,发霍乱,动风,木香汁可解。"
④《本草经疏》:"跌打损伤,血热瘀滞者宜之,若血因寒凝结,与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热恶寒之人,咸不宜服。"
②《随息居饮食谱》:"中气虚寒,时感未清,痰嗽便泻者均忌。" 外邪未清,脾胃虚寒及宿患风痰者慎服。
1.《本草衍义》:此物极动风,体有风痰人,不可食。
2.《日用本草》:不可与红柿同食。偶中蟹毒,煎紫苏汁饮之,或捣冬瓜汁钦之,俱可解散。
3.《纲目》:不可同柿及荆芥食,发霍乱动风,木香汁可解。
4.《本草经疏》:跌打损伤,血热瘀滞者宜之,若血因寒凝结,与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热恶宠之人,咸不宜服。
5.《随息居饮食谱》:中气虚寒,时感末清,痰嗽便泻者均忌。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垪钳”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2 如有侵权,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
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