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承载着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精华,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介绍“檗米”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等知识,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中药材的魅力所在。
名称
檗米
类别
药材
别名
蘖米、粟蘖、檗米、粟檗、谷芽、粟芽
出处
《纲目》 出自《本草纲目》。
1.《本草衍义》:檗米,此则粟檗也。今谷神散中用之,性又温于大麦檗。
2.《纲目》:《名医别录》止云檗米,不云粟作也。苏恭言凡谷皆可生者是矣。有粟、黍、谷、麦、豆诸,皆水浸胀,候生芽暴干去须,取其中米,炒研面用,其功皆主
来源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性状
干燥粟芽呈小球形,径约1毫米。表面淡黄色,有外稃与内稃包围,多数均已裂开,露出长约1~3毫米的初生根(芽),或无初生根。剥去壳即为果实,表面淡黄色,光滑,基部有黄褐色的胚,长约1毫米,胚乳近白色。质坚,断面粉质,气无,味微甜。以黄色、有芽、颗粒匀整者为佳。 性状鉴别,本品呈细小球形,直径约1mm,表面淡黄色,为壳状的外稃与内稃包围,多数已裂出,露出初生根。去外壳后可见淡黄色的果实,光滑,基部有黄褐色的胚,质坚断面粉质。气无,味微甜。
图片
炮制
炒粟芽:取粟芽置锅内以文火炒至黄色为度。取出放凉。亦有炒至焦黄色者。 将粟谷入水中浸透,捞出置筐内,上盖稻草,每日洒水4-5次,保持湿润,至芽长2-3mm许,取出晒干。炒粟芽:取粟芽置锅内以文火炒至黄色为度。取出放凉。亦有炒至焦黄色者。
药性
无毒、微温
味道
苦、甘
归经
胃、脾
功效
消食、健脾、开胃、除热、除烦、下气
用法
内服:煎汤,3~5钱。 内服:煎汤10-15g;或研末入丸、散。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檗米”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1 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
2 如有侵权,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
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2 如有侵权,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
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