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是中医药学的珍贵财富,凝聚了千百年来医学智慧的结晶。本文将介绍“臭刺”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等知识,探索其中的医学奥秘,带大家领略中药材的神奇之处。
名称
臭刺
类别
药材
别名
铁篱寨、臭橘、枸橘李、枳、臭杞、枸棘子、野橙子、唐橘、钢橘子、枸甏李、野梨子、苦桶子、枳实、铁篱笆、臭枳子、臭刺、青旦旦、土枳实、枸橘梨、杨橘、枸橘子、苦橘子、绿衣枳实、绿衣枳壳、枸橘
出处
《纲目》 出自《本草纲目》。
1.《橘录》:枸橘,色青气烈,小者似枳实,大者似枳壳。近时难得枳实,人多植枸橘于篱落间,收其实,剖于之,以和药味,与商州之枳几逼真矣。
2.《纲目》:枸橘,处处有之,树叶并与橘同,但干多刺,二月开白花,青蕊不香,结实大如
来源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性状
干燥果实呈圆球形,直径2~3.5厘米,表面黄色或黄绿色,散有无数小油点及网状隆起的皱纹,密被短柔毛,顶端有显明的柱基痕,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痕存在,断面果皮厚2~3毫米,黄白色,沿外缘散有黄色油点,中间有6~8果瓤,每瓢内有黄白色长椭圆形的种子数粒。 性状鉴别 绿衣枳实呈圆球形或剖成两半,直径0.8-1.2cm;外表面绿褐色,密被棕绿色毛茸,基都具圆盘状果柄痕;横剖面类白色,边缘绿褐色,可见凹陷的小点,瓤囊黄白色;味苦涩。
绿衣枳壳多为半球形,直径2.5-3cm;外皮灰绿色或黄绿色,有微隆起皱纹,被细柔毛;横剖面果皮厚3-5mm,边缘有油点1-2列,瓤囊5-7瓣,中轴宽2-5mm。气香,味微苦。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呈谈棕黄色或绿色。①果皮表皮细胞不规则多角形,长9-17μm,壁厚3-6μm。横切面观,细胞径向延长,平周壁及垂周壁外方增厚。②非腺毛由1-14个细胞组成,平直或稍弯曲,顶端渐尖或钝圆,长75-285μm,壁疣明显,基部细胞直径17-20μm,壁厚5-7μm。③中果皮细胞类圆形,壁厚7-10μm。④油室大小悬殊,长径91-715μm。⑤草酸钙结晶斜方形、菱形或多面体,长7-20μm。
图片
炮制
清水洗净,浸泡,取出,润透,切片,晒干。 清水洗净,浸泡,取出,润透,切片,晒干。
药性
温、无毒
味道
辛、苦
归经
胃、肝
功效
健胃、理气止痛、解酒毒、健胃消食、疏肝和胃、消食、破气、理气、消积化滞、祛痰、止呕、散热、疏肝、和胃、发汗、止痛、利气、利尿、行气、通便
应用举例
①治胃脘结痛:枸橘,煅末存性,酒服方寸匕,(《本经逢原》)
②治小肠气:枸橘六个,用半斤酒泡服。(《南京民间药草》)
③治内伤诸痛:枸橘,醋浸熬胶,摊贴,贴即痛止,但须久贴,方不复发。(《本经逢原》)
④治妇人血气攻冲:枸棘子不以多少,为细末。每服一钱,浓煎艾醋汤调服,不以时候。(《履巉岩本草》)
⑤治白疹瘙痒遍身者:小枸橘细切,麦麸炒黄,为末。每服二钱,酒浸少时。饮酒。初以枸橘煎汤洗患处。(《救急方》)
⑦下痢脓血后重(同萆解等分,炒存性研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又治喉瘘,消肿导毒。
⑧近年亦用枸橘叶治反胃、呕吐、乳部结核等症。枸橘的果实,洗净、晒干,切成片,可治胃脘胀满,消化不良、便秘、乳部结核和疝气等症。
用法
果3~5钱,最多可用至1两;叶2~5钱。 内服:煎汤,1.5~3钱(大剂可用至1两);或煅存性研末。外用:煎水洗或熬膏涂。 内服:煎汤,9-15g;或煅研粉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熬膏涂。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臭刺”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2 如有侵权,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
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