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楮

中药材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发展,积淀了丰富的医学智慧。本文将介绍“刺楮”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材的神奇之处,探索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名称

刺楮

类别

药材

别名

葨芝、金蝉退壳、黄龙退壳、牵牛入石、金腰带、黄蛇根、山荔枝、千重皮、柘根、川破石、地棉根、拉牛入石、黄蛇、柘藤根、山黄箕、铁篱根、黄龙脱皮、刺楮、山黄芪、野黄芪、九层皮、千层皮、穿破石

出处

《岭南采药录》 出自《岭南采药录》

来源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性状

干燥根呈圆柱形,极少分枝,粗细不一,粗者可达5~6厘米。外表栓皮橙黄色或橙红色,有细密横皱纹,菲薄如纸,极易脱落;栓皮脱落后,表面现灰黄色,并有棕黄色或橙黄色斑块。质坚硬。横切面皮部薄,纤维性,木部发达,黄色,满布细小密集的针孔状导管,中心或有小的髓部。以皮色黄、根条匀、无须根者为佳。 性状鉴别 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且1. 5-2.5cm;或已切成圆形厚片。外皮黄色或橙红色,具显着的纵皱纹及少数须根痕。栓皮薄而易脱落。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薄,灰黄色,具韧性纤维,木部占绝大部分。黄色,柴性,导管孔明显,有的中央部位有小髓。气微,味淡。

图片

中药材刺楮图片

炮制

洗净,润透,斜切薄片,晒干。 洗净,润透,斜切薄片,晒干。

药性

平、凉、无毒

味道

微苦、淡

功效

痈肿、活血、祛风湿、祛风利湿、舒筋活络、活血通经、解毒消肿、消炎止痛、止咳化痰、清热除湿、凉血散瘀、散瘀止痛、健脾益胃、清热利湿、止咳、壮筋骨、清热、疗疮、通经、祛痰、祛风、祛风通络

应用举例

①治肺痨,风湿:穿破石、铁包金、甘草。同煎服。(《广东中药》)

②治体虚白带:柘树根一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③治挫伤:葨芝根和糯米捣敷。(《浙江中药资源名录》)

④治耳久聋鸣,或有汁出,皆由肾虚。致多年不瘥:故铁三十斤(烧令赤,以水五斗,渍铁三宿,澄清),菖蒲七斤(切,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柘根三十斤(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上药,合成一石五斗,用米二石,并曲三斗,酿如常法,候酒熟即开,用磁石三斤,捣罗为末,纳酒中,渍三宿。日夜恒饮之,取醉为度,候听闻人语乃止。(《圣惠方》铁浆酒)

⑤治小儿心热,重舌,鹅口:柘根(锉)五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合。细细敷之,数数为之。(《千金方》)

用法

0.5~1两;外用适量,根皮捣烂敷患处。 内服:煎汤,2~4钱(鲜者1~2两);或浸酒。外用:捣敷。 内服:煎汤,9~30g,鲜者可用至1209;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 《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用。" 《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用。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刺楮”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 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