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蓼

中药材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宝贵的遗产。本文将介绍“大马蓼”的别名、性状特征、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等知识,让大家全面了解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名称

大马蓼

类别

药材

别名

蓼草、大马蓼、水辣蓼、水蓼、旱辣蓼、辣蓼、蛤蟆腿、节蓼、鱼蓼

来源

《中华本草》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褐色或浅绿色,无毛,常具紫色斑点。叶片卷曲,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7-15cm,宽1-3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主脉及叶缘具刺伏毛;托叶鞘筒状,膜质,无毛。花序圆锥状,由数个花穗组成;苞片漏斗状,内具数花;花被通常4裂,淡绿色或粉红色,具腺点,雄蕊6,花柱2,向外弯曲。瘦果卵圆形,侧扁,两面微凹,黑褐色,有光泽,直径2-3mm,包于宿存花被内。气微,味微涩。

图片

中药材大马蓼图片

药性

微温

味道

辛、苦

功效

除湿、解毒、活血

用法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大马蓼”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