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藁

中药材以其独特的药理效果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介绍“甘藁”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为大家揭示中药材在中医药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名称

甘藁

类别

药材

别名

猫儿眼、化骨丹、甘泽、肿手花、萱根子、主田、重泽、苦泽、陵藁、甘藁、鬼丑、陵津、肿手花根、白泽、陵泽、九头狮子草、头痛花、甘遂

出处

《本经》 出自1.《本经》。

2.《别录》:甘遂,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

3.陶弘景:甘遂,赤皮者胜,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谓赝伪之草,非言草石之草也。

4.《唐本草》:所谓草甘遂者,乃蚤休也,疗体全别。真甘遂苗似泽漆。草甘遂苗

来源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

性状

本品呈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而辣。 干燥根呈连珠状纺锤形、长椭圆形,长3~9厘米,直径0.6~1.5厘米;亦有细长呈不规则的棒状者,略弯曲或扭曲,长3~10厘米,直径2~5毫米。表面白色或浅黄白色,常残留少数淡黄色的须根或末去净的赤褐色栓皮。质轻,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白色,约占半径的1/2,本部浅黄色。气微,味微甘而有持久的刺激性。以肥大饱满,表面白色或黄白色,细腻,断面粉性足,无纤维者为佳。根细长,黄棕色,粉性少,断面纤维性强者为次。 性状鉴别 根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除去栓皮者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栓皮残留;未去棕红色栓皮者,有明显纵槽纹和少数横长皮孔。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类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辛,有刺激性。以肥大。类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横切面:残存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狭窄,散有类圆形、类三角形、类方形、长方形或多角形的厚壁细胞,并有乳汁管。韧皮部宽阔,近形成层处筛管群较明显;有乳汁管。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至10余个相聚,放射状排列;射线宽2-10余列细胞,亦有少数乳汁管分布。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类白色。①淀粉粒单粒球形或半圆形,直径5-34μm,脐点点状、裂缝状或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②无节乳管含淡黄色微细颗粒状物。③厚壁细胞长方形、棱形、类三角形或多角形,壁微细颗粒或非木化。④具线纹孔导管多见,常伴有纤维束。

图片

中药材甘藁图片

炮制

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炒至微干,晾凉。每100kg甘遂,用醋30kg。 甘遂:拣去杂质,用水漂净,捞出,晒干。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煮甘遂:取净甘遂与豆腐同放铜锅内,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晒至八成干,切碎晒干(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斤)。煨甘遂:取净甘遂置锅内,加入麦麸同炒至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每甘遂100斤,用麦麸30~40斤)。

①《雷公炮炙论》:"采得(甘遂)后,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荠苨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②《本草汇言》:"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晒干,再以面裹煨熟用。" 1.甘遂:拣去杂质,用水漂净,捞出,晒干。

2.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

3.煮甘遂:取净甘遂与豆腐同放铜锅内,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晒至八成干,切碎晒干。(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斤)。

4.煨甘遂:取净甘遂置锅内,加入麦麸同炒至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每甘遂100斤,用麦麸30-40斤)。

5.土制:先将细土炒热,加入甘遂用微火炒至膨胀发黄时,筛去黄土即得。

6.《雷公炮炙论》:采得(甘遂)后,去茎,于槐砧上细锉,用生甘草汤,小荞苨自然汁二味,搅浸三日,其水如墨汁,更漉出,用东流水淘六、七次,令水清为度,漉出,于土器中熬令脆用之。

7.《本草汇言》:甘遂用甘草水浸三日,晒干,再以面裹煨熟用。

药性

毒、寒

味道

苦、甘

归经

肾、肺、脾、膀胱、小肠、大肠、胃

功效

泻水逐饮、利水、通便、破积、通二便、破积聚、泻水饮

应用举例

①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甘遂一分,粉之,猪肾一枚,分为七脔,入甘遂于中,以火炙之令熟。日一食,至四,五,当觉腹胁鸣,小便利。(《补缺肘后方》)

②治水肿腹满:牵牛子半两(生用),甘遂(微炒)一钱。上二味粗捣筛,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盏,煎至五分,放温细呷,不计时。(《圣济总录》二气汤)

③治卒身面浮肿,上气喘息:甘遂半两(煨令微黄),蒜瓣半两(煨熟,研),黑豆半两(炒热)。上药除蒜外,捣罗为末,用蒜并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木通汤下十丸,日二服。(《圣惠方》甘遂丸)

④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里来和,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粳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芫花(熬)、甘遂、大戟。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且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伤寒论》十枣汤)

⑤治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药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金匮要略》甘遂半夏汤)

⑥治风热喘促,闷乱不安,俗谓之马脾风者:辰砂二钱半,轻粉半钱,甘遂一钱半(面襄煮,焙干)。上为细末,每服一字,用温浆水少许,上滴油一小点,抄药在上,沉下去,却以浆水灌之。(《田氏保婴集》无价散)

⑦治风痰迷心癫痫,及妇人心风血邪:甘遂二钱,为末,以猪心取三管血,和药,入猪心内,缚定,纸裹煨熟,取末,入辰砂末一钱,分作四丸。每服-丸,将心煎汤调下,大便下恶物为效,不下再服。(《济生方》遂心丹)

⑧治膈气哽噎:甘遂(面煨)五钱,南木香一钱,为末,壮者一钱,弱者五分,水酒调下。(《怪证奇方》)

⑨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四两,甘遂二两,阿胶二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金匮要略》大黄甘遂汤)

⑩治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其证或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因吐泻既久,胃气冲气,皆上逆不下降:生赭石二两(轧细),朴硝五钱,干姜二钱,甘遂钱半(轧细药汁送服)。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数钱;呕多者,可先用赭石一两,干姜半钱煎服,以止其呕吐。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甘遂末服之。(《医学衷中参西录》)

⑾治二便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调,敷脐中及丹田内,仍艾灸三壮,饮甘草汤,以通为度。(《圣惠方》)

⑿治小便转脬:甘遂末一钱,猪苓汤调下。(《卫生杂兴》)

⑶治麻木疼痛:甘遂二两,蓖麻仁四两,樟脑一两。捣作饼贴之,内饮甘草(汤)。(《摘元方》万灵膏)

⒁治消渴:甘遂半两(用麸炒透里黄褐色),黄连(去须)一两。上件为细末,水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丸,薄荷汤下,不拘时候。忌甘草三日。(《杨氏家藏方》缩水丸)

⒂治偏肿:茴香、甘遂。上二味,各等分,为末。酒调二钱,食前服之。(《儒门事亲》)

⒃治脚气肿痛,肾脏风气,攻注下部疮痒:甘遂半两,木鳖子四个。为末,猪腰子一个,去皮膜,切片,用药四钱,掺在内,涅纸包,煨熟,空心食之,米饮下,服后须伸两足,大便行后,吃白粥二、三日为妙。(《本事方》)

用法

0。5~1。5g,炮制后多入丸散用。 内肠煎汤,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内服:入丸、散,0.5-1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内服宜用炮制品。

注意事项

体弱及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气虚、阴伤、脾胃衰弱者及孕妇忌服。

《本草经集注》:"瓜蒂为之使,恶远志,反甘草。"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甘藁”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