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文化内涵,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介绍“海良姜”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为大家揭示中药材的博大精深。
名称
海良姜
类别
药食同源
别名
风姜、小良姜、膏凉姜、良姜、蛮姜、佛手根、海良姜、高凉姜、海良姜、高良姜
出处
《别录》 出自《名医别录》1. 陶弘景:高良姜,出高良郡。人腹痛不止,但嚼食亦效。形气与杜若相似,而叶如山姜。
2.《唐本草》:高良姜,生岭南者形大虚软;生江左者细紧,味亦不甚辛,其实一也。今相与呼细者为杜若,大者为高良姜,此非也。
3.《本草图经》:高
来源
《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5~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节间长0.2~1cm,一面有圆形的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中柱约占1/3。气香,味辛辣。 干燥根茎,圆柱形,弯曲,多分歧,长4~6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暗红棕色,有纵皱纹与灰棕色波状环节,每节长0.5~1厘米,下侧面有圆形的细根残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红黄色或棕红色,较粗糙。气芳香,味辛辣。以粗壮、坚实、红棕色、味香辣者为佳。 性状鉴别,根茎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4-9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或暗褐色,有细密纵皱纹及灰棕色波状环节,节间长0.5-1cm,下面有圆形根痕。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内皮层环较明显,散有维管束点痕。气香,味辛辣。
以分枝少、色红棕、香气浓、味辣得为佳。
显微鉴别,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略切向延长,外壁增厚。皮层中叶迹维管束较多,外韧型,较中柱维管束大;内皮层明显。中柱散有多数外韧型维管束,近内皮层处维管束较小而密,几连成环状;维管束鞘纤维成环,壁厚,非木化和微木化。薄壁组织中散有多数分泌细胞,内含黄色或红棕色树脂状物;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
粉末特征:紫棕色。①淀粉粒单粒棒槌形、肾形、长椭圆形、菱角形或长卵形,长24-44(-93)μm,直径8-27μm,脐点点状、短缝状或三叉状,偏于一端或位于中部,层纹不明显或隐约可见;复粒由2-8分粒组成,偶见半复粒。②分泌细胞破碎,完整者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0-48μm,壁稍厚,有纹孔,胞腔含橙红色或棕红色树脂状物。③薄壁细胞壁稍厚,有类圆形纹孔;偶见细小草酸钙方晶。④梯纹、网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8-56μm。此外,有纤维及多角形鳞叶表皮细胞。有时可见根的内皮层细胞,常单个散在,狭长形,末端平截或稍尖突,长120-200μm,直径22-27μm,壁三边甚厚,一边薄,也有四面均匀增厚,非木化,也沟明显。
图片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拣净杂质,水洗,稍浸,捞出,润透,切片,晾干。
《纲目》:"高良姜,红豆蔻,并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土炒过入药用者。" 拣净杂质,水洗,稍浸,捞出,润透,切片,晾干。《纲目》:高良姜,红豆蔻,并宜炒过入药,亦有以姜同吴茱萸、东壁土炒过入药用者。
药性
温
味道
辛
归经
胃、脾、心
功效
散寒、止痛、温胃、下气、止痢、行气、祛风、破气、消食、益脾胃、补肺气、健脾胃、理气止痛、温中散寒
应用举例
①治卒心腹绞痛如刺,两胁支满,烦闷不可忍:高良姜五两,厚朴二两,当归、桂心各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服,日二。若一服痛止,便停,不须再服,若强人为二服,劣人分三服。(《千金方》高良姜汤)
②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大治心脾疼痛,宽胸下气,进美饮食,疗一切冷物所伤:良姜(去芦)、干姜(炮)等分。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后橘皮汤下。妊娠妇人忌服。(《局方》二姜丸)
③治心脾痛:高良姜、槟榔等分,各炒。上为细末,米次调下。(《百一选方》)
④治心口一点痛,乃胃脘有滞或有虫,多因恼怒及受寒而起,遂致终身不瘥:高良姜(酒洗七次,焙,研)、香附子(醋洗七次,焙,研)。上二味,须要各焙、各研、各贮。如病因寒而得者,用高良姜二钱,香附末一钱;如病因怒而得者,用高良姜一钱,香附末二钱,如因寒怒兼有者,用高良姜一钱五分,香附末一钱五分,以米饮汤加入婪汁一匙,盐一撮,为丸服之。(《良方集腋》良附丸)
⑤治霍乱吐痢腹痛:高良姜,火炙令焦香。每用五两,打破,以酒一升,煮取三、四沸,顿服。(《备急方》)
⑥治霍乱呕吐不止:高良姜(生锉)一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枣一枚(去核),煎至五分,去滓,用水沉冷,顿服。(《圣济总录》冰壶汤)
⑦治诸寒疟疾:良姜、白姜各等分。二味火上煅,留性,为末。每服三钱,雄猪胆一个,水一盏,温和胆汁调下。(《续本事方》)
⑧治风牙疼痛,不拘新久,亦治腮颊肿痛:良姜一块(约二寸),全蚂一枚(瓦上焙干)。上为末。以手指点药,如齿药用,须擦令热彻,须臾吐出少涎,以盐汤漱口。(《百一选方》逡巡散)
⑨脚气欲吐(患脚气病的人,容易发吐。日常生活,注意早餐多食,午餐少食,晚餐不食,或喝一点豉粥。有发吐感觉时,立即服药)。用高良姜一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如急切间找不到高良姜,可以母姜一两代替,清水煎服。疗效较差,然亦有效。
⑩心脾冷痛(按:即胃痛)。用高良姜四两,切片,分成四份:一两以陈米半合炒黄,去米;一两以陈壁土半两炒黄,去土;一两以巴豆三十四个炒黄,去豆;一两以斑蝥三十四个炒黄,去蝥。另取吴茱萸一两,酒浸一夜后,同高良姜一起再炒,共研为末,以浸吴茱萸的酒调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服,姜汤送下。此方名"高良姜丸"。又方:高良姜三钱,五灵脂六钱,共研为末。每服三钱,醋汤调下。
⑾养脾温胃,去冷消痰,宽胸下气。用高良姜、干姜等分,炮过,研细,加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饭后服,桔皮汤送下。妊妇忌服。
⑿脾虚寒疟(寒多热少,不思饮食)。用高良姜(麻油炒)、干姜(炮)各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五钱,以猪胆汁调成膏子,临发病前,热酒调服。又方:上方所制的药末,加胆汁和丸,每服四十丸,酒送下。又方:高良姜、干姜,半生半炮各半两,穿山四三钱,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猪肾煮酒送下。
⒀双目突然红痛。用小管吹高良姜末入鼻。使打喷嚏,红痛即消。
用法
3~6g。 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阴虚有热者忌服。
《本草经疏》:"胃火作呕,伤暑霍乱,火热注泻,心虚作痛,法咸忌之。" 阴虚有热者禁服。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海良姜”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2 如有侵权,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
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