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是中医药学的宝贵资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介绍“黄大豆”的别名、性状特征、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中药材的魅力。
名称
黄大豆
类别
药材
别名
黄豆、黄大豆
出处
宁原《食鉴本草》 出自宁原《食鉴本草》《纲目》:黄大豆秸烧灰,入点痣、去恶肉药。
来源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性状
性状鉴别 种子黄色,黄绿色。种皮薄,除去种皮,可见2片子叶。黄绿色,肥厚。质坚硬。气微,具豆腥味。
图片
药性
平、温、无毒
味道
甘
归经
脾、大肠、心、胃、肺
功效
宽中、痈肿、健脾、导滞、利水、润燥、催乳、消积、下气、解毒消肿
应用举例
①治单纯性消化不良:黄豆一斤,血藤十斤。将血藤煮取汁,浓缩前把磨好的豆浆倒进血藤汁中煮沸二十分钟,过滤去渣,浓液烘干研粉备用。小儿每次0.5~1.0克,日服四次。(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②治痘后生疮:黄豆烧研末,香油调涂。(《纲目》)
③治诸拥疮:黄豆,浸胖捣涂。(《随息居饮食谱》)
用法
内服:煎汤,1~3两;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内服:煎汤,30-90g;或研末。外用: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
《纲目》:"多食塞气、生痰、动嗽,令人身重,发面黄疮疥。" 《纲目》:多食壅气、生痰、动嗽,令人身重,发面黄疮疥。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黄大豆”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1 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
2 如有侵权,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
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2 如有侵权,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
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