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和医疗价值,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将介绍“黄鱼脑石”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等知识,带大家领略中药材的独特魅力。
名称
黄鱼脑石
类别
药材
别名
鱼首石、鱼枕骨、石首鱼头石、石首鱼脑中枕、石首鱼魫、石首骨、黄鱼脑石、鱼首石、鱼脑石
出处
《药材资料汇编》 出自《药材资料汇编》。
来源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性状
为长卵形,具三棱的颗粒。大黄鱼的脑石长1.5~2厘米,宽0.8~1.8厘米。小黄鱼的较小,长1~1.2厘米,宽5~7毫米。中间宽,一端稍圆,另一端尖。全体磁白色。关节面较平坦,表面可见明显的圆形节痕;另一面向一侧隆起,近尖端部有一斜的凹沟,并有横突数个,其隆起一侧的下方可见细长纹理,即生长线。质坚硬,不易破碎。气微,味稍涩。以洁白、坚硬、无杂质者为佳。 性状鉴别,1.大黄鱼,耳后呈长卵形,具三棱状,交端宽圆,后端狭尖,里缘及外缘弧形。长1.5-2.3cm,宽0.8-1.5cm。全体白色,具瓷样光泽。背面从里缘向外缘逐渐降起呈嵴状。近里侧及外侧底部可见到明显的层状生长纹,后端有一斜凹沟。背面有横向嵴棱数条。腹面平滑,交后两端稍翘起。有一“蝌蚪”形印迹。“蝌蚪”的头z区昂仰,近圆形,伸达前缘。尾区斜直,为一“T”字形浅沟,尾端扩大,中央有一圆形突起,尾部直达后缘。边缘沟显着,宽而短,位于腹面里侧缘与“蝌蚪”形印迹之间。质坚硬而脆,断面可见纵向纹理和生长纹相互交织,具绢弱光泽。气微,味淡稍涩。
2.小黄色,以色洁白、质坚硬者为佳。
显微鉴别,耳石纵向磨片:置生物显微镜下观察,呈黄白色。腹侧生长纹平行于腹面,呈弧形近等距排列,高达纵切面的1/2;背侧生长纹数层,呈波状排列。晶形大多为针柱状、纤维状,横穿生长纹而呈放射状排列。还可见到少数散在的红色有机物。
粉末特征:白色。可见到碳酸钙的针状、条状、柱状、球粒状、片状、板状、层板状晶粒和少量有机质与纤维蛋白。
偏光显微镜下无色,糙面显着,二轴晶,负光性,光轴角ZY=180°,折射率Ng=1.686、Nm=1.682、NP=1.530。干涉色为Ⅲ-Ⅳ级蓝绿。消光闪图穿切数条生长纹而呈放射消光。
图片
炮制
洗净晒干,放铁勺内,上覆一碗,在烈火上煅至有爆裂声后,取出放凉。 洗净晒干,放铁勺内,上覆一碗,在烈火上煅至有爆裂声后,取出放凉。加工时将头骨中最大的一块耳石取出,洗净,晾干。
药性
寒、平
味道
咸、甘
归经
膀胱
功效
通淋、利尿、消炎、化石、排石、清热解毒、利尿通淋
应用举例
①治石淋及诸淋:石首鱼头石十四枚,当归等分。上二味捣筛为散,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养生必用方》)
②治小便不通:石首鱼头石末,水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③治聤耳出脓:石首鱼魫,研末,或烧存性研掺耳。(《濒湖集简方》)
④治鼻炎:鱼脑石(煅)一钱,冰片一分。共研末,吸鼻中。(《山东中草药手册》)
⑤治久年脑漏:石首骨,火炙研极细,每晚临睡时,服一钱,酒调下。(《本草汇言》)
用法
1~2钱,研末服。外用研末。 内服:研末,1~3钱。外用:烧存性研末撒。 内服:煎汤,5-15g;或研末1.5-3g。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或麻油调匀滴耳。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黄鱼脑石”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2 如有侵权,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
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