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蕊石

中药材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介绍“花蕊石”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让大家更全面地认识中药材的魅力所在。

名称

花蕊石

类别

药材

别名

花乳石、白云石、白云石、花蕊石

出处

《嘉佑本草》 出自《嘉佑本草》。

1.《本草图经》:花乳石,出陕州阌乡县。体至坚重,色如硫黄,形块有极大者。人用琢器。古方未有用者,近世以合硫黄同煅研末,敷金疮。又人仓卒中金刃,不及煅合,但刮石上取末敷之,亦效。采无时。

2.《本草纲目》:《玉册》云,花

来源

《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性状

本品为粒状和致密块状的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具棱角,而不锋利。白色或浅灰白色,其中夹有点状或条状的蛇纹石,呈浅绿色或淡黄色,习称“彩晕”,对光观察有闪星状光泽。体重,质硬,不易破碎。无臭,味淡。 主要由方解石颗粒组成,并含有蛇纹石,为较常见的一种大理石。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灰白色,有淡黄色或黄绿色彩晕相同。表面不平坦,有棱角,对光照之有闪星状光亮。体重质坚,断面不整齐。无臭,无味。以夹有黄绿色斑纹者为佳。本品显碳酸盐与钙盐的各种反应。 性状鉴别 本品为粒状和致密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表面较粗糙,具棱角而不锋利。白色或淡灰白色;对光照之具闪星样光泽。其中夹有点状或条状的花纹(蛇纹石),呈淡黄绿色,蜡样光泽,习称“彩晕”。体重,质硬,砸碎后,断面粗糙;可用小刀刻划成痕。无臭,无味。以块整齐、夹有黄绿色斑纹者为佳。

显微鉴别 (1)方解石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参见“方解石”条。(2)蛇纹石 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呈片状或长纤维状。低正突起。片状者干涉色为Ⅰ级灰色,波浪状消光;长纤维者,干涉色可达到Ⅰ级黄色,近于平行消光,正延长符号。二轴晶,负光性。

图片

中药材花蕊石图片

炮制

花蕊石: 洗净,干燥,砸成碎块。

煅花蕊石: 取净花蕊石,照明煅法(附录Ⅱ D)煅至红透。 花蕊石:洗净,敲成小块。煅花蕊石:取净花蕊石打碎,置坩埚内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碎成小块。 花蕊石:洗净,敲成小块。煅花蕊石:取净花蕊石打碎,置坩埚内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碎成小块。

药性

平、无毒

味道

酸、辛

归经

肝、心包

功效

止血、化瘀、敛肺、行瘀、化瘀止血

应用举例

①治五脏崩损,涌喷血成升斗:花蕊石火煅存性,研为末,用童便一盅,炖温,调末三钱,甚者五钱,食后服下,男子用酒一半,女人用醋一半,与童便和药服,使瘀血化为黄水,后以独参汤补之。(《十药神书》花蕊石散)

②治金刃箭镞伤中,及打扑伤损,猫狗咬伤,内损血入脏腑,妇人产后败血不尽,血迷血晕,恶血奔心,胎死腹中,胎衣不下:花蕊石(捣为粗末)一两,硫黄(上色明净者,捣为粗末)四两。上二味相拌令匀,固济,瓦罐内煅,取出细研。瓷合内盛。外伤掺伤处。内损用童便或酒调服一钱。(《局方》花蕊石散)

③治多年障翳:花蕊石(水飞,焙)、防风、川芎藭、甘菊花、白附子、牛蒡子各一两,甘草(炙)半两。为末,每服半钱,腊茶下。(《卫生家宝方》)

④治脚缝出水:好黄丹入花蕊石末掺之。(《谈野箱试验方》) 1.花蕊石散(《十药神书》),治咳血及五脏崩损,涌喷血成升斗者。2.花蕊石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金刃箭镞伤中,及打扑伤损,猫狗咬伤,内损血入脏腑,妇人产后败血不尽,血迷血晕,恶血奔心,胎死腹中,胎衣不下。3.花蕊石散(《实用中药手册》),治咯血,吐血,大便下血。4.平肌散(《证治准绳·疡医》),治疮疡久不收敛。5.平肌散(《外科精义》),治诸疮久不收敛者。6.溃疡丸(《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治瘀血型溃疡病,有明显出血者。

用法

4.5~9g,多研末服。外用适量。 内服:入散剂,1~3钱。外用:研末撒。 内服:入散剂,1-3钱。外用:研末撒。

注意事项

凡无瘀滞及孕妇忌服。

《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宜内服。不由内伤血凝胸膈板痛,而因火炎血溢以致吐血者,忌之。" 1.凡无瘀滞及孕妇忌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宜内服。不由内伤血凝胸膈板痛,而因火炎血溢以致吐血者,忌之。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花蕊石”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