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枚

中药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介绍“火枚”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为大家呈现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名称

火枚

类别

药食同源

别名

益母蒿、益母艾、红花艾、坤草、茺蔚、三角胡麻、四楞子棵、范、萑、益母、益明、大札、臭秽、贞蔚、苦低草、郁臭草、夏枯草、土质汗、野天麻、火枚、负担、辣母藤、郁臭苗、猪麻、扒骨风、红花艾、坤草、枯草、苦草、田芝麻棵、小暑草、益母蒿、陀螺艾、益母草

出处

《本草图经》

来源

《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

性状

鲜益母草:幼苗期无茎,基生叶圆心形,边缘5~9浅裂,每裂片有2~3钝齿。花前期茎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四面凹下成纵沟,长30~60cm,直径0.2~0.5cm;表面青绿色;质鲜嫩,断面中部有髓。叶交互对生,有柄;叶片青绿色,质鲜嫩,揉之有汁;下部茎生叶掌状3裂,上部叶羽状深裂或浅裂成3片,裂片全缘或具少数锯齿。气微,味微苦。

干益母草:茎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体轻,质韧,断面中部有髓。叶片灰绿色,多皱缩、破碎,易脱落。轮伞花序腋生,小花淡紫色,花萼筒状,花冠二唇形。切段者长约2cm。 干燥全草呈黄绿色,茎方而直,上端多分枝,有纵沟,密被茸毛,棱及节上更密。质轻而韧,断面中心有白色髓部。叶交互对生于节上,边缘有稀疏的锯齿,上面深绿色,背面色较浅,两面均有细毛茸;多皱缩破碎;质薄而脆。有的在叶腋部可见紫红色皱缩小花;或有少数小坚果。有青草气,味甘微苦。以茎细、质嫩、色绿、无杂质者为佳。

图片

中药材火枚图片

炮制

鲜益母草:除去杂质,迅速洗净。

干益母草:除去杂质,迅速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拣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药性

无毒、微寒、滑

味道

辛、苦、甘

归经

肝、脾、心包、心、肾

功效

调经、解毒、活血、痛经、凉血、痈肿、祛瘀、行瘀、养血、行血、破血、清热、利尿消肿、活血调经

应用举例

①治痛经:益母草五钱,元胡索二钱。水煎服。

⑦治闭经:益母草、乌豆,红糖、老酒各一两,炖服,连服一周。

④治瘀血块结:益母草一两,水,酒各半煎服。(①方以下出《闽东本草》)

④治难产:益母草捣汁七大合,煎减半,顿服,无新者,以干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独行方》)

⑤治胎死腹中:益母草捣熟,以暖水少许和,铰取汁,顿服之。(《独行方》)

⑥治产后血运,心气绝:益母草,研,绞汁,服一盏。(《子母秘录》)

⑦治产后恶露不下:益母草,捣,绞取汁,每服一小盏,入酒一合,暖过搅匀服之。(《圣惠方》)

⑧妇人分娩后服之,助子宫之整复:益母草九钱,当归三钱。水煎,去渣,一日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⑨治尿血:益母草汁(服)一升。(《外台秘要方》)

⑩治肾炎水肿:益母草一两。水煎服。(《福建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小儿疳痢,痔疾:益母草叶煮粥食之,取汁饮之亦妙。(《食医心镜》)

⑿治折伤内损有痪血,每天阴则疼痛,兼疗产妇产后诸疾:三月采益母草一重担,以新水净洗,晒令水尽,用手捩断,可长五寸,勿用刀切,即置镬中,量水两石,令水高草三、二寸,纵火煎,候益母草糜烂,水三分减二,漉去草,以绵滤取清汁,于小釜中慢火煎,取一斗如稀饧。每取梨许大,暖酒和服之,日再服,和羹粥吃并得。如远行不能,将稀煎去,即更炼令稠硬,停作小丸服之。或有产妇恶露不尽及血运,一两服即瘥。其药辣疗风益力。无所忌。(《近效方》)

⒀治疔肿至甚:益母草茎叶,烂捣敷疮上,又绞取汁五合服之,即内消。(《圣惠方》)

⒁治妇人勒乳后疼闷,乳结成痈:益母草,捣细末,以新汲水调涂于奶上,以物抹之,生者捣烂用之。(《圣惠方》)

⒂治疖子已破:益母捣敷疮。(《斗门方》)

⒃治喉闭肿痛:益母草捣烂,新汲水一碗,绞浓汁顿饮;随吐愈,冬月用根。(《卫生易简方》)

⒄治马咬:益母草细切,和醋炒,封之。(孙思邈)

用法

9~30g;鲜品12~40g。 内服:煎汤,3~6钱;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事项

孕妇禁用。 阴虚血少者忌服。

①《经效产宝》:”忌铁器。”

②《本草正》:”血热、血滞及胎产难湿者宜之;着血气素虚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火枚”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