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介绍“酱”的别名、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让大家更全面地认识中药材的魅力所在。
名称
酱
类别
食材
别名
酱
出处
《别录》 出自《名医别录》;1. 陶弘景:酱多以豆作,纯麦者少,今此当是夏者,亦以久久者弥好。又有肉酱、鱼酱,不入药用也。
来源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图片

药性
平、冷、无毒
味道
咸、甘、酸
归经
肾、脾、胃、肺、心、大肠
功效
除热、解毒、清热解毒
应用举例
①治百药、百虫、百兽之毒损人者:豆酱,水洗去汁,以豆瓣捣烂一盏,白汤调服。再以豆瓣捣烂,敷伤损处。(《方脉正宗》)
②解轻粉毒(服轻粉口破者):以三年陈酱,化水,频漱之。(《濒湖集简方》)
③治汤火烧灼未成疮:豆酱汁敷之。(《肘后方》)
④治人卒中烟火毒:黄豆酱一块。调温汤一碗灌之。(《本草汇言》)
⑤治疬疡:酱汁研石硫黄作泥,以生布揩破,敷疡上。(《救急方》)
⑥治妊娠下血:豆酱二升。漉去汁,熬令燥,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古今录验方》豆酱散)
⑦治妊娠尿血:豆酱一大盏(微焙令干),生干地黄二两。上捣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一钱服之。(《海上方》)
⑧治手足指掣痛不可忍:酱清和蜜,温涂之。(《千金方》)
用法
外用:适量,调敷;或化汁涂。内服:适量,汤饮化服。
注意事项
《随息居饮食谱》:"痘痂新脱时食之则瘢黑。" 《随息居饮食谱》:痘痂新脱时食之则癜黑。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酱”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1 本网站的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
2 如有侵权,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
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2 如有侵权,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
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