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牛甘子

中药材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介绍“假牛甘子”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医药学的精髓所在。

名称

假牛甘子

类别

食材

别名

红母鸡草、石门坎、黄食草、细叶龙鳞草、大黄草、黄头草、黄仔蔃、大黄草、假牛甘子、猪腰草、小叶龙鳞草、黄仔强、鸡骨草

出处

《岭南采药录》 出自《岭南采药录》。

来源

《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性状

本品根多呈圆锥形,上粗下细,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细纵纹,支根极细,有的断落或留有残基;质硬。茎丛生,长50~100cm,直径约0.2cm;灰棕色至紫褐色,小枝纤细,疏被短柔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8~11对,多脱落,小叶矩圆形,长0.8~1.2cm,先端平截,有小突尖,下表面被伏毛。气微香,味微苦。 干燥的带根全草,多缠扎成束。根长短粗细不等,主根圆柱状或圆锥状,表面灰褐色,具纵横皱纹,侧根多与主根垂直横生;主根坚硬,不易折断。茎藤状,粗1.5~2.5毫米,表面灰棕色,粗糙,小枝红棕色,较平滑;质坚,断面不平。气微,味淡。以干燥、洁净,根、茎、叶全者为佳。 性状鉴别 本品为带根全草,多缠绕成束。根圆柱形或圆锥形,有分枝,长短粗细不等,直径3-15mm;表面灰棕色,有细纵纹;质硬。根茎短,结节状。茎丛生,长藤状,长可达1m,直径1.5-2.5mm;表面灰褐色,小枝棕红色,疏被毛茸;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圆形,长8-12mm,下表面被伏毛。气微,味微苦。以根粗、茎、叶全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木栓层细胞充满黄棕色物质。皮层狭窄。中柱鞘由石细胞和纤维组成,纤维周围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维管束韧皮部呈帽状;导管直径15-75μm,木射线及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和少数方晶。髓细胞类圆形。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呈波状弯曲;非腺毛单细胞;沿叶脉有晶纤维。下表皮气孔平轴式,偶见不定式;非腺毛较多。粉末特征:灰绿色。①非腺毛单细胞,长160-800μm,直径12-22μm,壁厚3-6μm,先端急尖,壁有疣状突起。②晶纤维周围含晶细胞壁不均匀增厚,内含草酸钙方晶。直径5-11μm。③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长圆形,直径16-40μm,有的壁稍增厚。④气孔平轴式。⑤木栓细胞黄棕色。

图片

中药材假牛甘子图片

炮制

除去杂质及荚果,切段。 洗净,切片,晒干。 洗净,切片,晒干。

药性

凉、无毒、平

味道

甘、苦

归经

胃、肝、心、肾、肺

功效

舒肝、止痛、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消炎、和脾、解毒、解热、续折、舒肝散瘀、散瘀止痛

应用举例

①治黄疸:鸡骨草二两,红枣七、八枚。煎服。(《岭南草药志》)

②治瘰疬:鸡骨草六斤,稀莶草四斤。研末,蜜为丸,每丸重一钱。日服三次,每次二丸,连服二至四周。(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用法

15~30g。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内服:煎汤,15-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注意事项

本品种子有毒,不能入药,用时必须把豆荚全部摘除。 凡虚寒体弱者慎用。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假牛甘子”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