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介绍“剑脊蛇”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为大家呈现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名称
剑脊蛇
类别
药食同源
别名
剑脊乌梢、黑花蛇、乌峰蛇、青蛇、乌风蛇、黄风蛇、青大将、剑脊蛇、黑乌梢、三棱子、乌蛇
出处
《药性论》
来源
《中药大辞典》
性状
干燥品多卷成圆盘状,盘径约16厘米。头扁圆形,略似龟头,盘于中央,口内有多数刺状小牙。尾部渐细,尾端插入外缘的腹腔内,脊部高耸呈屋脊状,俗称剑脊。通体乌黑色,表面可见菱形细鳞,腹部剖开,边缘内卷,内表面黄白色或熏成灰黑色;可见到排列整齐的肋骨。质坚韧,气腥,味淡。以身干、皮黑褐色、肉黄白色、脊背有棱、质坚实者为佳。
图片
炮制
炙乌蛇:将乌蛇砍去头,温水洗净,切段,用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放凉。
乌蛇肉:乌蛇砍去头,用黄酒闷透后,取出,除去皮骨晒干。(每乌蛇100斤,用黄酒20~25斤)
药性
平、无毒
味道
咸、甘
归经
肺、脾
功效
滋阴、明目、祛风湿、通经络
应用举例
①治风痹,手足缓弱,不能伸举:乌蛇三两(酒浸,炙微黄,去皮骨),天南星一两(炮裂),干蝎一两(微炒),白附子一两(炮裂),羌活一(二)两,白僵蚕一两(微炒),麻黄二两(去根节),防风三分(去芦头),桂心一两。上药,捣细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侯,以热豆淋酒下十丸。(《圣惠方》乌蛇丸)
②治身体顽麻风:乌蛇二两(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防风一两(去芦头)。细辛一两,白花蛇二两(酒浸,去皮骨,炙令微黄),天麻一两,独活一两,肉桂一两(去皱皮),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苦参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温酒下廿丸。(《圣惠方》乌蛇丸)
③治骨、关节结核:乌梢蛇,去头、皮、内脏,焙干研粉,过120目筛,装入00号胶囊备用。第一周早晚各服二个胶囊;第二周早中晚各服二个;第三周早晚各服三个,中午二个;第四周早中晚各服三个;第五周早中晚各服四个。(《全展选编·外科》)
④治干疥瘙痒久不差:黄芪二两(锉),乌蛇四两(酒浸,去皮骨,炙令黄),川乌头三两(炮裂去皮脐),附子二两(炮裂去皮脐),茵芋二两,石南一两,秦艽二两(去苗)。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以荆芥汤下,以差为度。(黄芪丸)
⑤治一切干湿癣:乌蛇(酒浸,去皮骨,炙)一两,干荷叶半两,枳壳(去瓤,麸炒)三分。上三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空心蜜酒调下,日、晚再服。(三味乌蛇散)
⑥治破伤风,项颈紧硬,身体强直:乌蛇(项后取)、白花蛇各二寸(项后取,先酒浸,去骨,并酒炙),蜈蚣一条(全者)。上三味,为细散。每服一钱至三钱匕,煎酒小沸调服。(定命散。④方以下出《圣济总录》)
⑦治婴儿撮口,不能乳者:乌梢蛇(酒浸,去皮骨,炙)半两,麝香一分。为末,每用半分,荆芥煎汤调灌之。
⑧治紫白癜风:乌蛇肉(酒炙)六两,枳壳(麸炒)、牛膝、天麻各二两,熟地黄四两,白蒺藜(炒)、五加皮、防风、桂心各二两。锉片,以绢袋盛,于无灰酒二斗中浸之,密封七日。每温服一小盏。忌鸡、鹅、鱼、肉、发物。
⑨治面上疮及酐:乌蛇二两,烧灰,细研如粉,以腊月猪脂调涂之。(⑦方以下出《圣惠方》)
用法
内服:煎汤,1.5~4钱;酒浸或焙干研末为丸、散。外用:烧灰调敷。
注意事项
血虚生风者忌用。
《本经逢原》:"忌犯铁器。"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剑脊蛇”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药大辞典》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2 如有侵权,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
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