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介绍“六月干”的别名、性状特征、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医药学的精髓所在。
名称
六月干
类别
药食同源
别名
棒槌草、铁色草、大头花、夏枯头、夕句、乃东、燕面、麦穗夏枯草、麦夏枯、铁线夏枯、棒柱头花、灯笼头、羊肠菜、榔头草、白花草、胀饱草、干叶叶、锣锤草、东风、牛枯草、地枯牛、广谷草、六月干、棒头柱、夏枯草
出处
《本经》
来源
《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
性状
本品呈棒状,略扁,长1.5~8cm,直径0.8~1.5cm,淡棕色至棕红色。全穗由数轮至10数轮宿萼与苞片组成,每轮有对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状,脉纹明显,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内有花3朵,花冠多已脱落,宿萼二唇形,内有小坚果4枚,卵圆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体轻。气微,味淡。 干燥果穗呈长圆柱形或宝塔形,长2.5~6.5厘米,直径1~1.5厘米,棕色或淡紫褐色,宿萼数轮至十数轮,作覆瓦状排列,每轮有5~6个具短柄的宿萼,下方对生苞片2枚。苞片肾形,淡黄褐色,纵脉明显,基部楔形,先端尖尾状,背面生白色粗毛,宿萼唇形,上唇宽广,先端微3裂,下唇2裂,裂片尖三角形,外面有租毛。花冠及雄蕊都已脱落。宿萼内有小坚果4枚,棕色,有光泽。体轻质脆,微有清香气,味淡。以色紫褐、穗大者为佳。
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其他各省亦产。
图片
药性
寒、无毒
味道
辛、苦
归经
肝、胆、三焦
功效
散结、利尿、消肿、止痛、痈肿、养血、清肝、清火、明目、行经络、清热散结、清肝明目
应用举例
①治瘰疬马刀,不问已溃未溃,或日久成漏:夏枯草六两,水二钟,煎至七分,去滓,食远服。虚甚当煎浓膏服,并涂患处,多服益善。(《摄生众妙方》夏枯草汤)
②治乳痈初起:夏枯草、蒲公英各等分。酒煎服,或作丸亦可。(《本草汇言》)
③治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筋脉痛,及眼羞明怕日:夏枯草半两,香附子一两,共为末。每服一钱,腊茶调下,无时。(《简要济众方》补肝散)
④治血崩不止:夏枯草为末。每服方寸匕,米饮调下。(《圣惠方》)
⑤治赤白带下:夏枯草花,开时采,阴干为末。每服二钱,食前米饮下。(《纲目》)
⑥治产后血晕,心气欲绝者:夏枯草捣绞汁,服一盏。(《纲目》)
⑦治口眼歪斜:夏枯草一钱,胆南星五分,防风一钱,钓钩藤一钱。水煎,点水酒临卧时服。(《滇南本草》)
⑧治头目眩晕:夏枯草(鲜)二两,冰糖五钱。开水冲炖,饭后服。(《闽东本草》)
⑨治羊痫风、高血压:夏枯草(鲜)三两,冬蜜一两。开水冲炖服。(《闽东本草》)
⑩预防麻疹:夏枯草五钱至二两。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三天。(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⑾治小儿菌痢:二岁以下,夏枯草一两,半枝莲五钱;二至六岁,夏枯草、半枝莲各一两;六至十二岁,夏枯草、半枝莲各一两半。水煎服。(《全展选编·传染病》)
⑿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疼痛:鲜夏枯草全草二至三两。水煎服。(《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⒀治扑伤金疮:夏枯草捣烂,罯上。(《卫生易简方》)
⒁打伤、刀伤。把夏枯草在口中嚼碎后敷在伤处。
⒂汗斑白点。用夏枯草煎成浓汁,每天洗患处。
用法
9~15g。 内服:煎汤,2~5钱;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者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土瓜为之使。"
②《得配本草》:"气虚者禁用。"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六月干”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2 如有侵权,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
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