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芒消”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材的神奇之处。
名称
芒消
类别
药材
别名
芒消、苦消、化金石、水石、焰消、火消、硝石、北帝元珠、地霜、生消、银消、消石
出处
《本经》 出自《神农本草经》1.《开宝本草》:此即地霜也,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盖以能消化诸石,故名消石。非与朴消、芒消同类而有消名也。一名芒消者,以其初煎炼时有芒而状若消,故有芒消之号,与芒消全别。
2.《纲目》:生消石,诸卤地
来源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性状
为无色透明六角斜方形的柱状晶体,或为白色晶状粉末。质脆易断。气无,味咸且凉。易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水溶液呈中性反应。易熔融。烧时有爆炸性。 性状鉴别 本品呈六棱长柱状或板柱状。长2-6cm,直径0.2-0.8cm。白色或近无色。半透明至透明,玻璃光泽。硬度近于指甲。质脆,易折断,断面平滑或参差不齐。气无,味较咸、凉,具刺舌感。以无色、透明、无杂质、结晶性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长条状、不规则粒状,无色透明。负低突起。垂直板面两组解理清晰。斜消光,消光角Ng∧C=23°-30°。干涉色为高级灰白。正延长符号。假一轴晶。负旋旋旋旋光性。折光率:Np=1.332,Nm=1.504,Ng=1.504。
图片
炮制
消石:敲碎或研细用。制消石,有水制、火制两种,水制:消石加水与10%萝卜同煮,过滤,浓缩后,放置,待其结晶,即成。火制:将消石入锅中,微火炒成洁白色。炒时不可离人,以防火患。
①《抱朴子》:"消石,制之须用地莲子、猪牙皂角、苦参、南星、巴豆、汉防己、晚蚕砂。"
②《雷公炮炙论》:"凡使先研如粉,以瓷瓶子于五斤火中,煅令通赤,用鸡肠菜、柏子仁和作一处,分丸如小帝珠子许,待饼子赤时,投消石于瓶子内,其消石自然伏火,每四两消石,用鸡肠菜、柏子仁共十五个帝珠子,尽为度。"
③《日华子本草》:"消石,火上伏法,用柳枝汤煎三周时,如汤减少,即入热者,伏火即止。" 取含硝的土块,击碎后,置桶内,加水浸泡调匀,经多次过滤,取滤液澄清,置蒸发锅内加热蒸去水分,取出冷却,即析出硝石结晶。消石:敲碎或研细用。制消石,有水制、火制两种,水制:消石加水与10%萝卜同煮,过滤,浓缩后,放置,待其结晶,即成。火制:将消石入锅中,微火炒成洁白色。炒时不可离人,以防火患。
1.《抱朴子》:消石,制之须用地莲子、猪牙皂角、苦参、南星、巴豆、汉防己、晚蚕砂。
2.《雷公炮炙论》:凡使先研如粉,以瓷瓶子于五斤火中,煅令通赤,用鸡肠菜、柏子仁和作一处,分丸如小帝珠子许,待饼子赤时,投消石于瓶子内,其消石自然伏火,每四两消石,用鸡肠菜、柏子仁共十五个帝珠子,尽为度。
3.《日华子本草》:消石,火上伏法,用柳枝汤煎三周时,如汤减少,即入热者,伏火即止。
药性
毒、温、烈
味道
苦、咸、辛、甘
归经
心、肺、脾
功效
利尿、痈肿、泻下、解毒消肿、蚀疮、润燥、软坚、破血、破积、利小便
应用举例
①治霍乱痧胀,山岚瘴疠及暑热秽恶诸邪直干包络,头目昏晕,不省人事,危急等症;并治口疮喉痛,点目去风热障翳,搐鼻辟时疫之气:西牛黄、当门子、真珠、梅片、硼砂各一钱,明雄黄(飞净)八钱,火硝三分,飞金二十页。八味,各研极细如扮,再合研匀,瓷瓶密收,以蜡封之。每服三、五分,凉开水调下。(《随息居重订霍乱论》行军散)
②治伏暑伤冷,二气交错,中脘痞闷或头痛恶心,并皆治之:硝石、硫黄各等分。为末,于银石器内,文武火上炒令鹅黄色,再研细,用糯米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新汲水下,不拘时候。(《济生方》二气丹)
③治中暑眩晕,昏不知人,或身热,恶寒,头痛,状如伤寒,或往来寒热,烦躁,渴甚,呕吐,泄泻:硫黄、消石各一两,雄黄(通明者)、滑石、白矾各半两,寒食面四两。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渐加至二十丸,新汲水下。昏塞不知人,则以水化开灌之。(《三因方》大黄龙丸)
④治饮食伤脾,心腹作痛,胸膈饱闷,四肢厥冷,又治伤寒阴证,女人血气刺痛,或攻小腹,或儿枕作痛及诸郁结之气:陈皮(去白)、青皮、大川附(制)、五灵脂各六两,消石,硫黄各三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扁鹊心书》来复丹)
⑤治诸心腹痛及腰腹诸痛:焰消、雄黄各一钱。研细末。每点少许入眦内。(《集玄方》火龙丹)
⑥治黄家日哺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非水也,腹满者难治:消石、矾石(烧)等分。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金匮要略》消石矾石散)
⑦治劳淋、血淋、热淋、气淋、石淋及小便不通至甚者:消石一两。生研为细末。每服二钱。诸淋各依汤使如后:劳淋,葵子末煎汤下,通后须服补虚丸散;血淋、热淋,并用冷水调下;气淋,木通煎汤下;石淋,将药末先入铫内,隔纸,炒至纸焦为度,再研,用温水调下;小便不通,小麦汤下。(《灵菀方》透格散)
⑧治赤白痢,肠风脏毒,酒积下血便血:硝石一两,舶上硫黄一两,白明矾半两,滑石半两,飞面四两。为末极细,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用新汲水送下。(《普济方》甘露丸)
⑨治眼赤痛,眼漠漠:消石研末,于眼四角各点一粟许,须臾,热泪出,便睡,睡觉,以浆水洗。(《近效方》)
⑩治风热喉痹及缠喉风:焰硝一两半,硼砂半两,脑子一字,白僵蚕一分。上为末,研匀。以竹管吹半钱许入喉中。(《三因方》玉钥匙)
⑾治恶寒啬啬,似欲发背,或已生疮肿隐疹:硝石三两。以暖水一斗和令消,待冷。取故青布叠三重,可似欲赤处方圆,湿布搨根,热即换之,频易瘥。(《近效方》)
⑿治重舌:竹沥浸焰硝点之。(《婴孩宝书》)
用法
内服:入丸、散,0.5~1钱。外用:研末点目、吹喉或水化罨敷。 内服:入丸、散,0.5-1钱。外用:研末点目、吹喉或水化罨敷。
注意事项
体弱及孕妇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萤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粥。"
②《药性论》:"恶曾青。"
③《蜀本草》:"大黄为使。"
④《日华子本草》:"畏杏仁、竹叶。"
⑤《纲目》:"得陈皮性疏爽。" 体弱及孕妇均忌服。
1.《本草经集注》:萤火为之使。恶苦参、苦菜。畏女菀、粥。
2.《药性论》:恶曾青。
3.《蜀本草》:大黄为使。
4.《日华子本草》:畏杏仁、竹叶。
5.《纲目》:得陈皮性疏爽。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芒消”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2 如有侵权,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
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