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硝

中药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介绍“芒硝”的别名、性状特征、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为大家呈现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名称

芒硝

类别

药材

别名

盆消、芒硝、芒硝

出处

《别录》

来源

《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

性状

本品为棱柱状、长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及粒状。无色透明或类白色半透明。质脆,易碎,断面呈玻璃样光泽。无臭,味咸。 为棱柱状或长方形结晶,两端不整齐。无色透明。质脆。气无,味苦咸而有清凉感。以无色透明,块状结晶者为佳。易溶于水,不溶于酒精。在空气中易风化而表面被一层无水硫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显钠盐与硫酸盐的各种特殊反应。

古代本草将芒硝结晶之形如圭角状而明净者称为"马牙硝",实与芒硝为一物。

图片

中药材芒硝图片

药性

寒、无毒

味道

咸、苦、辛、甘

归经

胃、大肠、肝、肾、肺、脾、三焦、小肠

功效

泻热、润燥、痈肿、软坚、消肿、清心、通便、通经、清火、明目、通经脉

应用举例

①治阳明病,腹满而喘,有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者,大便鞕:大黄四两(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伤寒论》大承气汤)

②治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伤寒论》大陷胸汤)

③治关隔大小便不通,胀满欲死:芒硝三两,纸裹三、四重,炭火烧之,令内一升汤中尽服,当先饮汤一升,已吐出,乃服之。(《肘后方》)

④治食物过饱不消,遂成痞膈:马牙硝一两(碎之),吴茱萸半升(陈者)。煎取吴萸浓汁投硝,乘热服,良久未转,更进一服。(《经验方》)

⑤治小儿赤游行于体上下,至心即死:芒硝纳汤中,取浓汁以拭丹上。(《子母秘录》)

⑥治火丹毒:水调芒硝涂之。(《梅师集验方》)

⑦治眼有翳:芒硝一大两,置铜器中,急火上炼之,放冷后,以生绢细罗,点眼角中,每夜欲卧时一度点。(《孙真人食忌》)

⑧治小儿重舌:马牙消馀舌下。(《延龄至宝方》)

⑨治小儿鹅口:细研马牙消于舌上掺之,日三、五度。(《简要济众方》)

⑩治漆疮:芒硝五两,汤浸以洗之。(《千金方》)

⑾治代指:单煮川芒硝汤渍之。(《圣惠方》)

用法

6~12g,一般不入煎剂,待汤剂煎得后,溶入汤剂中服用。外用适量。 内服:溶入汤剂,1.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细点眼或水化涂洗。

注意事项

孕妇禁用。不宜与三棱同用。 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

④《本草经集注》:"石韦为使。畏麦句姜。"

②《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芒硝”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0 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