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作为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医疗价值。本文将介绍“麋角”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材的独特之处。
名称
麋角
类别
食材
别名
麋角
出处
《别录》 1.《雷公炮炙论》:麋角,以顶根上黄色,毛若金线,兼傍生小尖,色苍白者为上。
2.《唐本草》:扇角煮为胶,亦胜白胶(即鹿角胶)。
来源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性状
性状鉴别,呈分枝状,长约50 cm。角无眉叉,主干离头部一段距离后,分前后2枝,前枝再分岐成二叉,后枝长而直,不再分叉或近枝端处有一短叉,枝端渐细。基部有盘状突起,习称“珍珠盘”。表面浅黄白色,无毛,有光泽,具疣状突起,习称“骨钉”,并有纵棱。质硬,断面周围白色,中央灰黄色,并有细蜂窝状小孔。
显微鉴别,角横切面:主要由骨必质和骨疏质组成。骨密质中有许多哈弗系统,每个哈弗系统由一个圆形哈弗管和以哈弗管为圆心的数层环行骨板及骨陷窝组成,并可见许多黄色球状物。骨疏质部分可见明显的骨板。骨陷管排列不规则,呈类圆形或短梭形,骨小管由骨陷管内伸出,作放射状排列,呈短线状。
图片

炮制
孟诜:"可五寸截之,中破,炙令黄香后,末。" 《孟说》:可五寸截之,中破,炙令黄香后,末。
药性
温、无毒
味道
甘
归经
肾
功效
益血、补髓、强筋骨、止血、壮阳、填精、益气力、暖腰膝、补虚劳、滋阴养血、温肾壮阳
应用举例
①治真元亏耗,荣卫劳伤,精液不固,大便不调,食少乏力,久服填骨髓,补虚劳,驻颜色:生麋角(镑为屑)十两,附子一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四十丸,空心米饮下。(《鸡峰普济方》麋角丸)
②治五痿,皮缓毛瘁,血脉枯槁,肌肉薄着,筋骨羸弱,饮食不滋,庶事不兴,四肢无力,爪枯,发落,眼昏,唇燥,疲惫不能支持:麋角(镑,酒浸一宿)一斤,熟地黄四两,大附子(生,去皮、脐)一两半。上用大麦米二升,以一半藉底,一半在上,以二布巾隔覆,炊一日,取出药与麦,别焙干为末,以浸药酒,添清酒煮麦粉为糊,搜和得所,杵三千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米汤任下,食前服。(《三因方》麋角丸)
③治卒心痛:麋角,炙令黄香后,末,和酒空腹服二钱匕。(孟诜)
用法
内服:煎汤或入丸、散。 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本草述》:"阳盛阴虚者忌之。" 阳盛阴虚者忌之。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麋角”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2 如有侵权,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
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