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备受关注。本文将介绍“窃衣子”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等知识,助大家更全面地认识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名称
窃衣子
类别
药材
别名
虱子草、野胡萝卜子、窃衣子、鹤虱、南鹤虱
出处
《救荒本草》载:”野胡萝卜,生荒野中。苗叶似家胡萝卜,俱细小,叶间攒生茎叉,梢头开小白花,众花攒开如伞盖状,比蛇床子花头又大,结子比蛇床亦大。其根比家胡萝卜尤细小。”所指即为本种。
来源
《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性状
本品为双悬果,呈椭圆形,多裂为分果,分果长3~4mm,宽1.5~2.5mm。表面淡绿棕色或棕黄色,顶端有花柱残基,基部钝圆,背面隆起,具4条窄翅状次棱,翅上密生1列黄白色钩刺,刺长约1.5mm,次棱间的凹下处有不明显的主棱,其上散生短柔毛,接合面平坦,有3条脉纹,上具柔毛。种仁类白色,有油性。体轻。搓碎时有特异香气,味微辛、苦。 性状鉴别:双悬果椭圆形,多裂为分果,长3-4mm,宽1.5-2.5mm。表面棕黄色或灰棕色,顶端有残留花柱基,基部钝圆,背面有4条窄翅状次棱,翅上密生1列横向黄白色钩刺,长可达1.5mm,次棱间凹下处有不明显主棱,其上散生短柔毛,分果的接合面较平坦,有3条暗色纵纹(油管)及3条弧形脉纹(维管束),脉缘上具柔毛。种仁类白色,有油性。体轻,搓碎时有特异香气,味微辣后苦。 以籽粒充实、种仁类白色、有油性者为佳。
显微鉴别:分果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扁平细胞;次棱翅上大形钩刺长300-980μm,基部直径75-265μm,先端具一至数个横向或倒钩状弯曲的单细胞非腺毛;主棱上有单细胞非腺毛,长85-280μm,基部常有数个细胞形成枕状垫。中果皮为数列薄壁细胞;每条次棱的基部各有一大型油管,接合面有2个扁长圆形油管,内含黄棕色物;主棱脊内侧各有一细小维管束,接合面有2个维管束,内果皮为1列狭长的薄壁细胞。种皮1列薄壁细胞,内含红棕色物;种脊维管束位于接合面中央。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壁稍厚,内含脂肪油及糊粉粒,后者含细小草酸钙簇晶。
图片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存果柄,筛去泥屑。 饮片性状:参见”药材鉴别”项。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平、小毒
味道
辛、苦
归经
胃、脾、大肠
功效
杀虫消积、杀虫、止痒、消积
用法
3~9g。 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窃衣子”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2 如有侵权,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
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