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防己

中药材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发展,积淀了丰富的医学智慧。本文将介绍“青防己”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等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材的神奇之处,探索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名称

青防己

类别

药材

别名

大风藤、吹风散、黑防己、排风藤、青防己、清风藤、青藤、寻风藤、青风藤

出处

《中药志》

来源

《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

性状

本品呈长圆柱形,常微弯曲,长20~70cm或更长,直径0.5~2cm。表面绿褐色至棕褐色,有的灰褐色,有细纵纹及皮孔。节部稍膨大,有分枝。体轻,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灰黄色或淡灰棕色,皮部窄,木部射线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淡黄白色或黄棕色。气微,味苦。 ①青藤的干燥藤茎呈细长圆柱形,直径5~20毫米,外表灰褐色或棕褐色,有纵皱及横向皮孔,节处膨大。体轻,质坚实而脆,易折断,断面灰黄色或淡灰棕色,不平坦,横切面韧皮部很窄,木质部导管与射线呈放射状排列,导管较大,中央为圆形的髓。气弱,味苦。

产江苏、浙江、湖北等地。

②华防己的干燥藤茎呈圆柱形,长10~30厘米。表面灰棕色,有不规则的沟纹、裂隙和疤痕。质极坚硬,不易折断。切断面导管明显,维管束呈放射状,且显清晰的多层环纹,一般2~7圈,偏心性。气微弱,味微苦。

产湖南。

③清风藤的干燥老藤呈圆柱形,灰黑色,光滑,外表有纵皱纹及叶柄残基。横断面皮部较薄,灰黑色,木质部黄白色,射线不明显。味微苦。

产浙江。

青风藤的原植物,《本草》记载简略,殊难确定为何种,据目前药用情况,主要为上述防己科的青藤。此外,四川所用者为防己科植物木防己的茎(参见"青檀香"条);福建所用者为茜草科植物鸡矢藤的茎(参见"鸡矢藤"条);浙江尚有用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茎(参见"常春藤"条)。

图片

中药材青防己图片

炮制

除去杂质,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药性

平、寒

味道

苦、辛

归经

肝、脾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除湿、利水、行气、利尿、驱风、祛风、痈肿、行水、泻下

应用举例

①治一切诸风:青藤二、三月采之,不拘多少,入釜内,微火熬七日夜,成膏,收入瓷瓶内。用时先备梳三五把,量人虚实,以酒服一茶匙毕,将患人身上拍一掌,其后遍身发痒不可当,急以梳梳之。要痒止,即饮冷水-口便解。避风数日。(《濒湖集简方》青藤膏)

②治骨节风气痛:大青木香根或茎叶适量,煎水常洗痛处。(《贵州民间药物》)

用法

6~12g。 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熬膏。外用:煎水洗。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青防己”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