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是中医药学的瑰宝,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文化内涵备受赞誉。本文将介绍“楸茶叶”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探索中药材在保健和治疗中的作用。
名称
楸茶叶
类别
药材
别名
八角梧桐、山梧桐、臭桐柴、楸茶叶、后庭花、海州常山、海桐、臭桐、臭芙蓉、地梧桐、秋叶、凤眼子、泡花桐、楸叶常山、矮桐子、岩桐子、百日红、臭牡丹、臭桐柴、臭梧桐
出处
汪连仕《采药书》 出自《采药书》
来源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
性状
干燥小枝类圆形,或略带方形,棕褐色,具黄色点状皮孔,密被短柔毛。叶对生,广卵形以至椭圆形,上面灰绿色,背面黄绿色,具短柔毛,叶片多巳皱缩、卷曲,或破碎;叶柄密被短柔毛。花多已枯萎,黄棕色,有长梗,雄蕊突出花冠外;已结实者,花萼宿存,枯黄色,内有果实一枚,灰褐色,三棱状卵形,有皱缩纹理,枝叶质脆易折断,小枝断面黄白色,中央具白色的髓,髓中有淡黄色分隔。有特异臭气,味苦而涩。以花枝干燥,带有绿色的叶,无杂质者为佳。 性状鉴别 小枝类圆形或略带方形,直径约3mm,黄绿色,有纵向细皱纹,具黄色点状皮孔,密被短茸毛,稍老者茸毛脱落;质脆,易折断,断面木部淡黄色,髓部白色。叶对生,多皱缩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广卵形或椭圆形,长7-15cm,宽5-9cm,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或截形,全缘或具波状齿,上面灰绿色,下面黄绿色,两面均有短柔毛;叶柄长2-8cm,密被短柔毛。花多枯萎,黄棕色,具长梗,雄蕊突出于花冠外;已结实者,花萼宿存,枯黄色,内有一果实,三棱状卵形,灰褐色,具皱纹理。气异臭,味苦、涩。 以花枝干燥、叶色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角质层明显,下表皮具气孔。腺鳞切面呈扁球形,腺毛柄单细胞,也可见局部的非腺毛。栅栏组织细胞1-2列,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稀疏。主脉上、下表皮内侧均有厚角组织。主脉维管束外韧型,7-10余个,排列近圆圈状。主脉中央为薄壁细胞,偶含草酸钙方晶,长10-15μm,宽6-9μm。
图片
炮制
拣去杂草,用清水略浸,润透,切成1厘米长的小段,晒干,生用。 拣去杂草,用清水略浸,润透,切成 lcm长的小段,晒干,生用。
药性
平
味道
苦、甘、微辛
归经
胆、肝、脾
功效
降血压、祛风湿、止痢、止痛、除风湿、祛风除湿、平肝降压、解毒杀虫
应用举例
①治男妇感受风湿,或嗜饮冒风,以致两足软酸疼痛,不能步履,或两手牵绊,不能仰举:地梧桐(花、叶、梗、子俱可采取,切碎,晒干,磨末子)一斤,豨莶草(炒,磨末)八两。上二味和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早晚以白滚汤送下四钱。忌食猪肝、羊血等物。或单用臭梧桐二两,煎汤饮,以酒过之,连服十剂,或煎汤洗手足亦可。(《养生经验合集》豨桐丸)
②治半肢风:臭梧桐叶并梗,晒燥磨末,共二斤,用白蜜一斤为丸。早滚水下,晚酒下,每服三钱。(《纲目拾遗》)
③治风湿痛,骨节酸痛及高血压病:臭梧桐三钱至一两,煎服;研粉每服一钱,一日三次。也可与豨莶草配合应用。(《上海常用中草药》)
④治半边头痛:川椒五钱,臭梧桐叶二两。先将桐叶炒黄,次入椒再炒,以火酒洒在锅内,拌和取起,卷在绸内,扎在痛处;吃热酒一碗,取被盖颈而睡,出汗。(《纲目拾遗》)
⑤治一切内外痔:臭梧桐叶七片,瓦松七枝,皮硝三钱。煎汤熏洗。(《纲目拾遗》)
⑥治湿疹或痱子发痒:奥梧桐适懂,煎汤洗浴。(《上海常用中草药》)
用法
根、叶0.3~1两;叶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研末调敷或捣敷。 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研末掺或调敷。
注意事项
臭梧桐经高热煎煮后,降压作用减弱。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楸茶叶”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2 如有侵权,请扫描网站右下角微信公众号联系站长做删除处理。
3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5 本站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4.0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