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苎

中药材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医药智慧,是中医药学的瑰宝之一。本文将介绍“山苎”的别名、性状特征、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等知识,探索中医药学的深厚底蕴,让大家领略中药材的神奇魅力。

名称

山苎

类别

药材

别名

山麻、大水麻、水苏麻、山苎、野苎麻、水升麻、野线麻、大蛮婆草、火麻风、水禾麻

出处

《贵州民间药物》 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较粗壮,直径约1cm。淡棕黄色,表面有点状突起和须根痕。质地较硬,断面淡棕色,有放射状纹。茎细,长1 -1.5m,茎上部带四棱形,具白色短柔毛。叶对生,多皱缩,展平后宽卵形,长7-16cm,宽5-12cm,先端长渐尖或尾尖,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部常具重锯齿,两面有毛;叶柄长3-8.5cm。茎上部叶腋有穗状果序果实狭倒卵形,表面有白色细毛。气微,味淡。

图片

中药材山苎图片

药性

平、温

味道

辛、淡

归经

肝、肺

功效

消肿、祛风、痈肿、解表、接骨、化瘀、清热、祛风除湿、解毒杀虫

应用举例

①治头风及发烧:水苏麻尖五颗(火上去毛),克风尖七颗,萝卜头三钱,生姜一片。水煎服,一日三次。

②治风湿骨痛:水苏麻根二两,山豆根、八爪金龙各七钱,追风伞一两五钱。泡好酒一斤,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③接骨:水苏麻根、泽兰根、家麻根各一束。俱生用捣绒,兑烧酒炒热外包。(性味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

用法

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山苎”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