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三七

中药材以其独特的药理效果和博大的医学价值,为中医药学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本文将介绍“石三七”的别名、性状特征、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为大家呈现中医药学的精髓。

名称

石三七

类别

药材

别名

石豇豆、岩泽兰、赶山艽、石三七、黑乌骨、石泽兰、大姜豆、小泽兰、岩豇豆、岩茶、岩石兰、巴岩草、肺红草、蜂子花、瓜子草、石花、接骨生、山泽兰、千锤打、产后茶、岩石茶、石虎、岩参、石杨梅、岩头三七、岩条子、竹勿刺、员兰、地楷杷、石吊兰

出处

《植物名实图考》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2-5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有粗皱纹,节略膨大,节间长短不一,有叶痕及不定根,质脆易折,断面不整齐,黄绿色。叶轮生或对生,多已胶落,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圆形至条形,长12-15mm,宽3-16mm,先端钝尖,叶上半部有疏锯齿,边缘反卷,厚革质;叶面草绿色,叶背黄绿色,主脉下陷,北面凸起。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木栓层由数层木栓细胞组成。木栓形成层明显。皮层由10数列细胞组成,靠近木栓形成层处有断续排列的纤维环,间有石细胞分布鞋,其层纹及孔沟明显,胞胞腔狭小,有的胞腔内含有棕色物质。内皮层明显。韧皮部连成环状;木质部导管类圆形或多角形,大小不等,单个散在或数个排成单列。髓部较宽广,细胞类圆形,壁落,薄壁细胞中充满圆形、卵形和椭圆形的淀粉粒,直径9-28μm。

叶横切面:上表皮为1列长椭圆形细胞,其内方为2-3列大型上皮细胞,呈椭圆形或类圆形,下表皮细胞较小,排列紧密,有气孔。栅栏组织细胞1列,栅状细胞形状上宽下狭,排列整齐。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导管呈多边形,放射状排列,主脉下方近下表皮处有1-2列厚角细胞,其间可见稀疏散在的单个纤维。

粉末特征:棕黄色或黄绿色。①纤维锥形或梭形,长100-300μm,直径20-30μm,胞腔狭窄,壁厚,孔泡及层纹明显。②石细胞长方形,胞腔大,具孔,沟。③气孔为不定式。④导管为梯形、螺纹。⑤木栓细胞呈多边形,有细微的疣状突起。⑥淀粉粒众多,单个散在,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直径9-28μm,脐点及层纹不明显。

图片

中药材石三七图片

药性

凉、平、毒

味道

苦、甘、辛

功效

消痰、凉血止血、清热利湿、活血调经、消肿止痛、祛痰止咳、祛瘀通经、清肺止咳、化痰止咳、清热燥湿、除湿、通络止痛、祛湿、养阴、化滞、清肺、痛经、祛风除湿

应用举例

①治腰、四肢痛:石吊兰、杜仲各三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热咳:岩豇豆、青鱼胆草、岩白菜各五钱。水煎服。(《贵阳民间药草》)

③治跌打损伤:石吊兰五钱,水煎,兑酒服;外用捣烂敷伤处。(《湖南药物志》)

用法

2~5钱。 内服:煎汤,0.5~1两;或浸酒,外用:捣敷。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外洗。

注意事项

《广西本草选编》:“孕妇忌服。”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石三七”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