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是中医药学的宝贵资源,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医疗效果备受推崇。本文将介绍“菽”的别名、性状特征、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中药材的奥秘。

名称

类别

食材

别名

乌豆、黑豆、冬豆子、大豆、菽、黑大豆

出处

《本草图经》 1. 出自《名医别录》《日华子本草》:黑克制金石药毒,治牛马温毒。

2.《本草图经》:生大豆有黑白二种,黑者入药,白者不用。其紧小者为雄豆,入药尤佳。

3.《纲目》:大豆,有黑、白、黄、褐、青、斑数色。黑者可入药及充食作豉,黄者可作腐、榨油、造

来源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性状

性状鉴别 为椭圆形而略扁,长6-10mm,直径5-7mm,厚1-6mm。表面黑色,略有光泽,有时具横向皱纹,一侧边缘具长圆形种脐。种皮薄,内表面呈灰黄色,除去种皮,可见到2片子叶,黄绿色,肥厚。质较坚硬。气微,具豆腥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①种皮栅状细胞顶面观呈长多角形,壁厚,孔沟明显;侧面观呈长柱形,长37-102μm,直径9-10μm,胞壁自一端向另端渐增厚;底面观多边形,内含棕黑色物。②支柱细胞哑铃状或骨状,长26-170μm,宽20-73μm,中部缢缩,宽12-26μm;顶面观呈类圆形,胞腔明显。③子叶细胞多角形、类圆形或长圆形,有的呈栅状,内含众多细小糊粉粒、脂肪油滴、少量细小淀粉粒和细小草酸钙结晶。④草酸钙棱晶,柱晶长18-33μm,宽3-10μm。

图片

中药材菽图片

药性

平、寒

味道

甘、咸、苦

归经

肾、心、脾、肝、心包

功效

活血、痈肿、利水、下气、祛风解毒、通经脉、通大便、解药毒、止盗汗、健脾益肾、解毒、祛风、除痹、诸药、逐水、止痛、调中、消谷

应用举例

①治卒肿满,身面皆洪大:大豆一升。以水五升,煮二升,去豆,纳酒八升,更煮九升,分三、四服,肿瘥后渴,慎不可多饮。(《补缺肘后方》)

②治脚气入腹,心闷者:浓煮大豆汁饮一大升,不止更饮。(张文仲)

③治小儿丹毒:浓煮大豆汁涂之良,瘥,亦无瘢痕。(《千金方》)

④治痘疮湿烂:黑大豆研末敷之。(《纲目》)

⑤治小儿汤火疮:水煮大豆汁涂上,易瘥,无斑。(《子母秘录》)

⑥治消渴:乌豆置牛胆中阴干百日,吞之。(《肘后方》)

⑦治肾虚消渴难治者:天花粉、大黑豆(炒)。上等分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黑豆百粒(煎)汤下。(《普济方》救活丸)

⑧治小儿胎热;黑豆二钱,甘草一钱,灯芯七寸,淡竹叶一片。水煎服。(《全幼心鉴》)

⑨中礜石毒:以大豆汁解之。(《补缺肘后方》)

⑩中巴豆毒:大豆汁解之。(《补缺肘后方》)

用法

内服:煎扬,0.3~1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煮汁涂。 内服:煎汤,9-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掺;或煮汁涂。

注意事项

①《本草经集注》:"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

②《纲目》:"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胀满;服厚朴者亦忌之,动气也。" 1.《本草经集注》:恶五参、龙胆。得前胡、鸟喙、杏仁、牡蛎良。

2.《纲目》: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胀满;服厚朴者亦忌之,动气也。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菽”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