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马

中药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和文化内涵。本文将介绍“水马”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为大家呈现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名称

水马

类别

药材

别名

水马、对海马、海蛆、虾姑、龙落子、马头鱼、海马

出处

《本草拾遗》

来源

《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

性状

线纹海马:呈扁长形而弯曲,体长约30cm。表面黄白色。头略似马头,有冠状突起,具管状长吻,口小,无牙,两眼深陷。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渐细卷曲,体上有瓦楞形的节纹并具短棘。体轻,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刺海马:体长15~20cm。头部及体上环节间的棘细而尖。

大海马:体长20~30cm。黑褐色。

三斑海马:体侧背部第1、4、7节的短棘基部各有1黑斑。

小海马(海蛆):体形小,长7~10cm。黑褐色。节纹及短棘均较细小。 ①海马

为克氏海马、大海马、斑海马、日本海马的干燥全体。体呈长条形,略弯曲或卷曲,长10~25厘米,上部粗而扁方,直径约2~3厘米,下部细而方,直径约1厘米,尾端略尖而弯曲。头似马头,具管状长嘴,有1对深陷的眼睛。表面黄白色或灰棕色,略有光泽,上部具6棱,下部有4棱,密生突起的横纹,边缘有齿,背部有鳍。骨质坚硬,不易折断。气微腥,味微咸。以个大、色白、体完整者为佳。

主产广东、福建及台湾等地。以广东产量最大。

②刺海马

为刺海马的干燥全体。形与海马相似,但较小,长约20厘米,通体具硬刺,刺长2~4毫米。其他性状同上种。

主产福建、广东等地。

③海蛆(《百草镜》)

又名:小海驹、小海马。为海马的幼体。形状与海马相似而较小。

产地同海马。

图片

中药材水马图片

炮制

除去灰屑。用时捣碎或碾粉。 海马:用水刷净,切块或打碎。酒炙海马:净海马用黄酒湿润,微火烘烤至酥松而呈黄色即成。

药性

温、平、无毒

味道

甘、咸

归经

肾、肝、心包

功效

壮阳、痈肿、和血、散结消肿、调气活血、温肾壮阳、补肾壮阳

应用举例

①治远年虚实积聚瘕块:木香一两,海马子一对(雌者黄色,雄者青色),大黄(炒、锉)、青橘皮(汤浸,去白,焙)、白牵牛(炒)各二两,巴豆四十九粒。上六味,以童子小便浸青橘皮软,裹巴豆,以线系定,入小便内再浸七日,职出,麸炒黄,去巴豆,只使青橘皮并余药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三、五沸,去滓,临睡温服。(《圣济总录》木香汤)

②治发背诸恶疮,兼治疔疮:海马一双(炙),穿山甲(黄土炒)、水银、朱砂各二钱,雄黄三钱,轻粉一钱,脑子、麝香各少许。上除水银外,各研为末和合,入水银再研至无星。针破疮口,点药入内,一日一点。(《急救仙方》海马拔毒散)

用法

3~9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内服:煎汤,1~3钱;或入散剂,0.3~1钱。外用:研末撒。

注意事项

孕妇及阴虚火旺者忌服。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水马”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