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黍须

中药材作为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医疗价值。本文将介绍“蜀黍须”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材的独特之处。

名称

蜀黍须

类别

食材

别名

玉蜀黍须、蜀黍须、包谷须、玉麦须、玉蜀黍蕊、棒子毛、棒子毛、玉米须

出处

《四川中药志》 出自《四川中药志》。

来源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常集结成疏松团簇,花柱线状或须状,完整者长至30mm,直径约0.5mm,淡绿色、黄绿色至棕红色,有光泽,略透明,柱头2裂,叉开,长至3mm,质柔软。以柔软、有光泽者为佳。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乳白色,气微味淡。①薄壁细胞长方形,长34-41μm,宽约14μm,壁略厚。②导管主为螺纹和环纹导管,直径为7-10μm,导管常伴有微黄色的薄壁纤维,直径7-10μm。

图片

中药材蜀黍须图片

炮制

晒干用。 将原药除去杂质、衣壳(总苞片)及灰屑,晒干或烘干即得。

药性

平、无毒、微温

味道

归经

胆、肝、胃、肾、膀胱

功效

平肝、利尿消肿、利胆、利尿、开胃、宽肠、泄热、祛风、下气、利小便、清肝利胆

应用举例

①治水肿:玉蜀黍须二两。煎水服,忌食盐。(《贵阳市秘方验方》)

②治肾脏炎,初期肾结石:玉蜀黍须,分量不拘,煎浓汤,频服。(《贵阳市秘方验方》)

③治肝炎黄疸:玉米须、金钱草、满天星、郁金、茵陈,煎服。

④治劳伤吐血:玉米须。小蓟,炖五花肉服。

⑤治吐血及红崩:玉米须,熬水炖肉服。

⑥治风疹块(俗称风丹)和热毒:玉米须烧灰,兑醪糟服。(③方以下出《四川中药志》)

⑦治糖尿病:玉蜀黍须一两。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⑧治原发性高血压病:玉米须、西瓜皮、香蕉。煎服。(《四川中药志》)

⑨治脑漏:玉蜀黍须晒干,装旱烟筒上吸之。(《浙江民间草药》) 治黄疸方《四川省药志》:治湿热黄疸;治劳伤吐血方《四川中药志》:虚劳吐血。

用法

0.5~2两,煎服。 内服:煎汤,1~2两;或烧存性研末。外用:烧烟吸入。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60-90g;或烧存性研末。外用:适量,烧烟吸入。

注意事项

煮食去苞须;不作药用时勿服。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蜀黍须”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 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