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切豆

中药材以其独特的药理效果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介绍“痰切豆”的别名、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等知识,为大家揭示中药材在中医药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名称

痰切豆

类别

药材

别名

老鼠眼、饿蚂蝗、痰切豆、鹿豆、荳豆、野绿豆、野黄豆、老鼠豆、野毛豆、门瘦、酒壶藤、鸟眼睛豆、大叶野绿豆、蔨、乌眼睛豆、鬼豆根、藤黄豆、乌睛珠、光眼铃铃藤、山黑豆、鬼眼睛、一条根、鹿藿

出处

《本经》 出自《神农本草经》。

1.《唐本草》:鹿藿,所在有之,苗似豌豆,有蔓而长大,人取以为菜,亦微有豆气,故为鹿豆也。

2.《纲目》:鹿豆即野绿豆,多生麦地田野中,苗叶似绿豆而小,引蔓生,生熟皆可食。三月开淡粉紫花,结小荚,其子大如椒子,黑色,可

来源

《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图片

中药材痰切豆图片

药性

平、无毒

味道

苦、辛、酸

归经

胃、肝、脾、肺、心包

功效

解毒、痈肿、杀虫、散结、凉血、祛痰、和血、消积、活血、祛风湿、舒筋活络、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应用举例

①治惯发性头痛:鲜鹿藿七钱,水煎服。

②治妇女产褥热:鹿藿茎叶三至五钱,水煎服。

③治瘰疬:鹿藿五钱,豆腐适量,加水同煮服。

④治流注,痈肿:鲜鹿藿叶适量。捣烂,酌加烧酒捣匀。外敷。(选方出江西《草药手册》)

用法

0.5~1两;外用适量,鲜草或鲜根捣烂敷患处。 内服:放汤,3~5钱,外用:捣敷。 内服:煎汤,9-30g。外用:适量,捣敷。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痰切豆”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