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拳

中药材源远流长,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医疗效果备受瞩目。本文将介绍“娃娃拳”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名称

娃娃拳

类别

药材

别名

血见愁、过山龙、地苏木、活血丹、红龙须根、沙茜秧根、五爪龙、满江红、九龙根、红棵子根、小孩拳、娃娃拳、拉拉秧子根、小活血龙、土丹参、四方红根子、红茜根、茜草根

出处

《本经》·原作茜根

来源

《中药大辞典》

性状

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顶端有地上茎残基及细根残留,其下着生数条或数十条支根。支根圆柱形而弯曲,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0.1~1厘米。表面棕色或红棕色,有细纵纹,栓皮较易剥落,而露出黄红色本部。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红色或淡红色,有多数小孔。气微,味微苦。以条粗长、表面红棕色、内深红色,分歧少、无茎苗及细须根少者为佳。

四川药材中,尚以带有老茎的根茎,与茜草根同等使用,商品称为"茜草藤"。

江苏有以同科植物蓬子菜的根作茜草的代用品,药材称为"白茜草"或"土茜草根"。其外表颜色较淡;横切面呈黄白色或淡黄褐色,粗者可见到淡褐色同心环纹;切片时如以热水浸泡,可使水变成淡黄色,茜草根浸水则成淡红色。参见"蓬子菜"条。

图片

中药材娃娃拳图片

炮制

茜草:拣净杂质,除去芦苗,洗净,润透后及时切片,晒于。茜草炭:取茜草片,置锅内炒至外表呈焦黑色,内部老黄色,喷洒清水,放凉。

药性

寒、平、无毒

味道

苦、咸

归经

肝、胃、心、肾、脾

功效

止血、行血、活血、止咳、补中、祛痰、通经、排脓、通经脉、通经活络

应用举例

①治吐血不定:茜草一两。生捣罗为散。每服二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放冷,食后服之。(《简要济众方》)

②治吐血后虚热躁渴及解毒:茜草(锉)、雄黑豆(去皮)、甘草(炙,锉)各等分。上三味,捣罗为细末,井华水和丸加弹子大。每服一丸,温热水化下,不拘时服。(《圣济总录》茜草丸)

③治吐血:鸡血藤膏二钱,三七一钱,茜根钱半。煎服。(《医门补要》)

④治衄血无时:茜草根、艾叶各-两,乌梅肉(焙干)半两。上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乌梅汤下三十丸。(《本事方》茜梅丸)

⑤治妇女经水不通:茜草一两。黄酒煎,空心服。(《经验广集》)

⑥治风湿痛,关节炎:鲜茜草根四两,白酒一斤。将茜草根洗净捣烂,浸入酒内一周,取酒炖温,空腹饮。第-次要饮到八成醉,然后睡觉,覆被取汗,每天一次。服药后七天不能下水。(《江苏验方草药选编》)

⑦治荨麻疹:茜草根五钱,阴地蕨三钱。水煎,加黄酒二两冲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⑧预防疮疹:服茜根汁。治时行瘟毒,疮痘正发:煎茜草根汁,入酒饮之。(《奇效良方》)

⑨治疔疮:地苏木,阴干为末,重者八钱,轻者五钱,好酒煎服;如放黄者,冲酒服:渣罨疔上。(《纲目拾遗》)

用法

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无瘀滞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鼠姑。"

②《雷公炮炙论》:"勿犯铁与铅。"

③《本草经疏》:"病人虽见血证,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

④《本草正》:"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

⑤《本草汇言》:"精虚血少者,脾虚胃弱者,阴虚火胜者俱禁用之。"

⑥《本草从新》:"无瘀滞者忌投。"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娃娃拳”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药大辞典》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 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