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薂”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中医药学的精髓所在。

名称

类别

药食同源

别名

莲肉、莲米、藕实、水芝丹、莲实、泽芝、莲蓬子、的、薂、莲子

出处

《本草经集注》 出自《本草经集注》

来源

《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性状

本品略呈椭圆形或类球形,长1.2~1.8cm,直径0.8~1.4cm。表面浅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细纵纹和较宽的脉纹。一端中心呈乳头状突起,深棕色,多有裂口,其周边略下陷。质硬,种皮薄,不易剥离。子叶2,黄白色,肥厚,中有空隙,具绿色莲子心。无臭,味甘、微涩;莲子心味苦。 ①石莲子(《别录》)

又名:甜石莲、壳莲子、带皮莲子。呈卵圆形成椭圆形,两头略尖,长1.5~2厘米,直径0.8~1.2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被灰白色粉霜,除去后略有光泽,可见密生的浅色小点;顶端有小圆孔,基部有短果柄,果柄旁有圆形棕色小突起。质坚硬,不易破开;果皮厚约1毫米,内表面红棕色。内种子一颗,即莲肉。气无,味涩檄甘。以色黑、饱满、质重坚硬者力佳。

②莲肉(《纲目》)

又名:石莲肉(《局方》)。呈椭圆形,长1.2~1.7厘米,直径0.7~1.2厘米。外皮红棕色或黄棕色,有纵纹,紧贴于种仁上,不易剥离;一端有深红棕色的乳状突起,多有裂口。有的种子已除去外皮,其表面呈黄白色,种仁2片,肥厚,质坚硬,有扮性,中央有大形空隙,内有绿色的胚芽(莲心)。气无,味甘淡微涩。以个大、饱满、整齐者为佳。 性状鉴别种子略呈椭圆形或类球形,长1.2-1.7cm,直径0.8-1.5cm。表面浅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细纵纹和较宽的脉纹,先端中央呈乳头状突起,深棕色,常有裂口,其周围及下方略下陷。种皮菲薄,紧贴子叶,不易剥离。质硬,破开后可见黄白色肥厚子叶2枚,中心凹入成槽形,具绿色莲子心。气无,味甘、涩,莲子心极苦。以个大饱满者为佳。

显微鉴别粉末特征:①淀粉粒众多,单粒椭圆形、广卵圆形或蚌壳形,长5-21μm,直径5-13μm,脐点缝状,层纹不明显。②子叶薄壁细胞壁做呈链珠状,隐约可见纹孔域,纹孔类三角形或稍延长,排列紧密。③种皮表皮细胞表面现类多角形或不规则形,气孔保卫细胞新月形,细胞现网格样纹理,副卫细胞4-7。④胚根细胞长方形,排列整齐,墨菲薄,有的含脂肪油滴。

图片

中药材薂图片

炮制

略浸,润透,切开,去心,干燥。 拣尽杂质即可,或砸碎、去皮、去心用。或将石莲子置锅内水煮后,切开,去皮,晒干。 拣尽杂质即可,或砸碎、去皮、去心用。或将石莲子置锅内水煮后,切开,去皮,晒干。

药性

平、无毒、寒

味道

甘、涩、鲜

归经

心、脾、肾、胃、肝、膀胱、大肠

功效

益肾、止呕、养心安神、止渴、开胃、补脾止泻、清心除烦、益肾固精、强筋骨、厚肠胃、补虚损、益气力、止烦渴、益气、养心、解热、除寒、补中、涩精、补脾、涩肠、固精、清心、止痢、进食

应用举例

①治久痢不止:老莲子二两(去心),为末,每服一钱,陈米汤调下。(《世医得效方》)

②治下痢饮食不入,俗名噤口痢:鲜莲肉一两,黄连五钱,人参五钱。水煎浓,细细与呷。(《本草经疏》)

③治噤口痢:石莲不以多少,不炒,剥去壳,将肉并心,碾为细末。铡艮二钱,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④治心火上炎,湿热下盛,小便涩赤,淋浊崩带,遗精等证: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芪(蜜炙)、人参各七钱半。上锉散。每三钱,麦门冬十粒,水一盏半,煎取八分,空心食前服。(《局方》清心莲子饮)

⑤治心经虚热,小便亦浊:石莲肉(连心)六两,炙甘草一两。细末。每服二钱,灯心煎汤调下。(《仁斋直指方》莲子六一汤)

⑥治小便白浊,梦遗泄精:莲肉、益智仁、龙骨(五色者)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清米饮调下。(《奇效良方》莲肉散)

⑦补虚益损:莲实(去皮)不以多少,用好酒浸一宿,入大猪肚内,用水煮熟,取出焙干。上为极细末,酒糊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温酒送下。(《医学发明》水芝丸)

⑧治病后胃弱,不消水谷:莲肉、粳米各炒四两,茯苓二两。共为末,砂糖调和。每用两许,白汤送下。(《士材三书》莲肉糕)

⑨治翻胃:石莲肉,为末,入些豆蔻末,米汤乘热调服。(《仁斋直指方》莲子散)

⑩治产后胃寒咳逆,呕吐不食,或腹作胀:石莲肉两半,白茯苓一两,丁香五钱。上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用姜汤或米饮调下,日三服。(《妇人良方》石莲散)

用法

6~15g。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中满痞胀及大便燥结者,忌服。

①《本草拾遗》:"生则胀人腹,中薏令人吐,食当去之。"

②《纲目》:"得茯苓、山药、白术、枸杞子良。"

③《本草备要》:"大便燥者勿服。"

④《随息居饮食谱》:"凡外感前后,疟、疸、疳、痔,气郁痞胀,溺赤便秘,食不运化,及新产后皆忌之。" 中满痞胀及大便燥结者,忌服。

1.《本草拾遗》:生则胀人腹,中薏令人吐,食当去之。

2.《本草备要》:大便燥者勿服。

3.《随息居饮食谱》:凡外感前后,疟、疸、疳、痔,气郁痞胀,溺赤便秘,食不运化,及新产后皆忌之。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薂”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