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荖

中药材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介绍“香荖”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等知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中医药学的精髓所在。

名称

香荖

类别

药材

别名

枸酱、蒟子、土荜拨、大荜拨、蒟青、槟榔蒟、青蒌、香荖、芦子、蒟酱、土荜茇、大荜茇、摈榔蒟、青萎、大芦子、青蒟、槟榔蒌、蒟酱

出处

《唐本草》 出自《名医别录》1.《唐本草》:蒟酱生巴蜀。蔓生,叶似王瓜而厚大,味辛香,实似桑椹,皮黑肉白。西戎亦时将来,细而辛烈,或渭二种。交州、爱州人云,蒟酱人家多种,蔓生,子长大。谓苗为浮留藤。取叶合摈榔食之, 幸而香也。又有荜拔,丛生,子细昧辛,烈于蒟酱,此当信也

来源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性状

果穗黑褐色,呈弯曲的长条状,长约3~6厘米不等,果柄长约2~4厘米,具纵沟纹。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色较浅。气特殊,味辛辣。以干燥不霉,味辣而浓者为佳。 1.性状鉴别 果穗呈弯曲半圆柱形,由许多小浆果聚合而成,长3-12cm。表面黑褐色,有凹凸不平的突起,切面淡棕色,具明显圆形种粒痕迹,有穗梗。质硬面脆,断面黄棕色或棕黑色,周围可见红棕色的种粒。气芳香,味辛辣。

显微鉴别浆果横切面:中果皮为类圆形细胞,排列疏松,有大型油室散在,内侧为一列排列整齐的类方形油细胞。种皮由二层排列紧密的方形或长方形细胞组成,壁呈黄棕色,外层包较深,富油质。胚乳细胞富含油滴及淀粉粒。

图片

中药材香荖图片

炮制

《雷公炮炙论》:"凡使蒟酱,采得后,以刀刮上粗皮,便捣,用生姜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干。每修事五两,用生姜汁五两,蒸干为度。" 《雷公炮炙论》:凡使蒟酱,采得后,以刀刮上粗皮,便捣,用生姜自然汁拌之,蒸一日了出,日干。每修事五两,用生姜汁五两,蒸干为度。

药性

温、无毒

味道

归经

肺、脾

功效

散结、温中、下气、消痰、止痛、解酒、温中下气、消痰散结

应用举例

治牙痛:蒟酱、细辛各半两,大皂荚五铤(去子,每孔入青盐,烧存性)。同研末,频掺吐涎。(《御药院方》) 治牙痛: 蒟酱、细李各半两,大皂荚五蜒(夫子,每孔入青盐,烧存性)。 同研末,频掺吐涎。(《御药院方》)

用法

内服:煎汤,0.8~1.5钱。外用:研末掺。 内服:煎汤,2-5g。外用:适量,研末掺。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香荖”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 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