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颠茄子

中药材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医药传统和智慧,是中医药学的珍贵宝藏。本文将介绍“小颠茄子”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带大家领略中药材的独特魅力。

名称

小颠茄子

类别

药材

别名

莨菪子、山烟、牙痛子、熏牙子、莨蓎子、小颠茄子、熏牙子、莨菪实、米罐子、熏牙子、天仙子

出处

《本草图经》 出自《本经图经》。

1.《纲目》:莨菪、云实、防葵、赤商陆,皆能令人狂惑,昔人有未发其义者,盖此者皆有毒,能使痰迷心窍,蔽其神明,以乱其视听故耳。

2.《日华子本草》:莨菪子有毒,甘草、升麻、犀角并能解之。

来源

《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

性状

本品呈类扁肾形或扁卵形,直径约1mm。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有细密的网纹,略尖的一端有点状种脐。剖面灰白色,油质,有胚乳,胚弯曲。无臭,味微辛。 干燥的种子,略呈肾形或宽卵圆形,两面扁平,直径约1毫米,表面棕黄色或灰棕色,有细密的网纹,脐点处凸出。气无,味微辛。以粒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河南、河北、辽宁。此外,吉林、黑龙江、江西、青海、陕西、浙江、西藏等地亦产。

过去尚有一种进口天仙子,商品习称"南天仙子",为爵床科植物水蓑衣(参见"大青草"条)的种子。外形略呈心脏形而扁平,表面红褐色或棕红色,较平坦,无网纹或突起,但边缘有一圈灰黄色透明物,遇水则成粘液状。气微,味淡。曾习用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此种进口天仙子,与上述天仙子截然不同,不能同等使用。 性状鉴别 (1)莨菪子 种子细小,肾形或卵圆形,稍扁,直径1mm。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具细密隆起的网纹,种脐处突起。气微,味微辛。

(2)小莨菪子 种子与莨菪子不易区别。

以颗粒饱满、均匀者为佳。

显微鉴别 莨菪种子纵切面:种皮外表皮细胞呈不规则波状凸起,波峰顶端渐尖或钝圆,长至125μm,细胞壁具透明的纹理;种皮内表皮细胞1列,壁薄,内含棕色物。胚乳细胞含脂肪油及糊粉粒;胚弯曲,子叶细胞含脂肪油,胚根明显。

图片

中药材小颠茄子图片

炮制

《雷公炮炙论》:"修事十两,以头醋一镒,煮尽醋为度,却用黄牛乳汁浸一宿,至明,看乳汁黑,即是莨菪子,晒干别捣重筛用。" 《雷公炮炙论》:修事十两,以头醋一镒,煮尽醋为度,却用黄牛乳汁浸一宿,至明,看乳汁黑,即是莨菪子,晒干别捣重筛用。

药性

大毒、温

味道

苦、辛、甘

归经

胃、心、肝

功效

止痛、痈肿、定喘、安神、解痉

应用举例

①治五癫,反侧羊呜,目翻吐沫,不知痛处:猪卵一具(阴干百日),莨菪子三升,牛黄八分(研),鲤鱼胆五分,桂心十分(研)。上五味,切,以清酒一升,渍莨菪子,暴令干,尽酒止,乃捣令下筛。酒服五分匕,日再,当如醉,不知稍增,以知为度。忌生葱等。(《古今录验方》莨菪子散)

②治风痹厥痛:天仙子三钱(炒),大草乌头、甘草半两,五灵脂一两,为末,糊丸,梧子大,以螺青为衣。每服十丸,男子菖蒲酒下,女子芫花汤下。(《圣济总录》)

③治积冷痃癖,不思饮食,四肢羸困:莨菪子三分(水淘去浮者),大枣四十九枚。上药,以水三升相和,煮水尽,即取枣去皮核。每于食前吃一枚,粥饮下亦得,觉热即止。(《圣惠方》)

④治年久呷嗽:莨菪子、木香、熏黄等分。为末,以羊脂涂青纸上,撒末于上,卷作筒,烧烟熏吸之。(《崔氏纂要方》)

⑤治水泻日久:青州干枣十个,去核,入莨菪子填满,扎定,烧存性。每粟米饮服一钱。(《圣惠方》)

⑥治赤白痢,脐腹疼痛,肠滑后重:大黄半两,莨菪子一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米饮调下,食前。(《普济方》妙功散)

⑦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醋和莨菪子末,敷头上。

⑧治恶疮似癞者:烧莨菪子末敷之。

⑨治被打伤破,腹中有瘀血:末茛菪子敷疮上。

⑩治猘犬毒:服莨菪子七枚,日一。(⑦方以下出《千金方》)

用法

0.06~0.6g。 内服:入丸、散,2~4分。外用:煎水洗,研末调敷或烧烟熏。 内服:煎汤,0.6-1.2g;散剂,0.06-0.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衍;煎水洗;或烧烟熏。

注意事项

心脏病、心动过速、青光眼患者及孕妇忌服。 有大毒,内服宜慎。

①《本经》:"多食令人狂走。"

②《雷公炮炙论》:"勿误服,冲人心,大烦闷,眼生星火。" 有大毒,内服宜慎。

1.《本经》:多食令人狂走。

2.《雷公炮炙论》:勿误服,冲人心,大烦闷,眼生星火。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小颠茄子”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