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胆子

中药材承载着中华民族医药文化的精华,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介绍“鸦胆子”的别名、性状特征、炮制方法、性味归经以及功效用法和注意事项等知识,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中药材的魅力所在。

名称

鸦胆子

类别

药材

别名

苦参子、老鸦胆、鸦胆、苦棒子、鸦蛋子、鸭蛋子、鸭胆子、解苦楝、小苦楝、鸦胆子

出处

《纲目拾遗》

来源

《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

性状

本品呈卵形,长6~10mm,直径4~7mm。表面黑色或棕色,有隆起的网状皱纹,网眼呈不规则的多角形,两侧有明显的棱线,顶端渐尖,基部有凹陷的果梗痕。果壳质硬而脆,种子卵形,长5~6mm,直径3~5m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具网纹;种皮薄,子叶乳白色,富油性。无臭,味极苦。 干燥成熟的果实呈长圆形或卵形,两头稍尖,长6~10毫米,直径3~7毫米。表面灰黑色,有不规则多角形的网纹,底端有凹陷的果柄痕。外壳质硬而脆,破开后内向灰红色或灰黄色,光滑而油润。内有黄白色种仁,呈卵形,长4~7毫米,直径3~5毫米,外包抽皱的薄膜,富有油性。无臭,味极苦。以质坚、仁白、油性足者为佳。

图片

中药材鸦胆子图片

炮制

除去果壳及杂质。 簸净杂质,洗净,晒干,剥去外壳,取整仁。

药性

寒、毒

味道

归经

肝、大肠

功效

杀虫、截疟、止痢、凉血、燥湿、解毒、清热、清热解毒、腐蚀赘疣、凉血解毒

应用举例

①治里急后重:鸦胆去壳留肉,包龙眼肉,每岁一粒,白滚水下。(《吉云旅钞》)

②治热性亦痢,及二便因热下血:鸦胆子去皮,每服二十五粒,极多至五十粒,白糖水送下。此物囫囵吞服,去皮时仁有破者,去之勿服,服之恐作呕吐。(《医学衷中参西录》)

③治疟疾:鸦胆子果仁十粒,入桂圆肉内吞服,日三次,第三日后减半量,连眼五日。(《广西中草药》)

④治早期血吸虫病:鸦胆子果仁十粒,日二次,连服四、五天。(《广西中草药》)

⑤治痔:鸦胆子七粒,包圆眼肉,吞下。(《纲目拾遗》)

⑥治疣:鸦胆子去皮,取白仁之成实者,杵为末,以烧酒和涂少许,小作疮即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⑦治脚鸡眼;鸦胆子二十个,砸开取仁,用针尖戳住,放灯头以上少烤,烤至黄色,再放一小块胶布上,用刀将该药按成片,粘于患处(在粘前用开水将患处洗净,用刀将厚皮割去),每日换一次,二十天左右即痊愈。(《新中医药》8(12):583,1957)

⑧治滴虫性阴道炎:鸦胆子二十个,去皮,水一茶杯半,用砂壶煎至半茶杯,倒入消毒碗内,用消过毒的大注射器将药注入阴道,每次注二十至四十毫升。轻者一次,重者二至三次。(《河北中医药集锦》)

用法

0.5~2g,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外用适量。 内服:用龙眼肉或胶囊包裹,饭后吞服,每次5~20粒,1日3次。外用:捣敷。

注意事项

脾胃虚弱,呕吐者忌服。

《广西中草药》:"孕妇和小儿慎用。"

看完本文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中药材“鸦胆子”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本文数据摘录自《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相关书籍,如有记录不全、错误或其他观点,欢迎大家留言反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yaocai的头像-青囊智
相关推荐